初中语文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8 10:40:59

初中语文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突显自主、合作学习特点,通过启迪、开发、训练和实践,将潜藏在他们体内长久不用的、处于睡眠状态的创造力重新呼唤出来,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笔者顺应时代改革潮流,有的放矢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益。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是否积极自主的发现、分析和探究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取决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应着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启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切实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因此,我们在践行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适宜开展创新教学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譬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朴实无华,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务必注重围绕孝顺父母教学探究。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推行,我国独生子女们不乏物质生活条件优裕的,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公子”、“小姐”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我利用课件在课堂导入环节先让学生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当学生初步领会了歌词的深刻内涵后,就让他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并即席口头讲述。如此的切入课文,不仅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在创新的路途上起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积极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奇的问题。众所周知,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某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探索、质疑,并且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诸如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中心思想内容的归纳、分析,都需要启发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有创意见解。总之,只要言之有理,有创新价值的,即使只是极度微小的创新火花,教师都应予以相应肯定与表扬,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热忱。譬如,关于鲁迅的《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也普遍认为小说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残害知识分子的现实。其实,文意如海浪涛涛,许多文句深藏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是否一定要按照现成的资料提示理解才算正确呢?笔者认为不一定的。虽然作者自己也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于是形成别无他议的局面,成千上万的教师都这样理解了。其实,在封建社会能踏入上层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大量的知识分子还是处在普通阶层,但为何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此乃孔乙己的主观因素的问题,文本中的各种人物对悲惨命运孔乙己挖苦、讽刺是不应该的。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一定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只有如此,才能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假如大家能这样理解,那么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初中语文所选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绝对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的想象和联想,使文本中的人物文形象更丰满,更真实。譬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结尾处是如此描述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至于死亡的真实原因恰似一个迷,一般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己爬出酒店到孔乙己终于与世长辞之间,聪明的作者留下了茫茫空白,而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孔乙己之死的原因。如此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开,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因此,我们在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时务必兼顾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主要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和结论。而能否达成多角度思考问题,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才能抒发独特真情实感。诸如“荷花与污泥”这则作文材料,一般人都认为赞美荷花,可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污泥虽然默默无闻,但具有令人敬佩的勤劳品质,假如没有污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不会有荷花的生命,其美丽更是痴人说梦话。污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实写照”。 如此新颖的立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改的形式喜人,又逼人;既是一个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开创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

上一篇:“假设”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举例 下一篇: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