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与“编者”和“文本”对话

时间:2022-08-23 03:13:22

教师怎样与“编者”和“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一对话过程的旨意是将“学生的心、教师的心、编者的心、文本的心”四心合一。欲达“四心合一”,须先“三心合一”,即“教师的心、编者的心、文本的心”合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与“编者”和“文本”对话前,自己要先期学会与“编者”和“文本”对话。

教师怎样与“编者”和“文本对话呢?一般而言,教师与“编者”和“文本”对话,就是根据“编者”的向导,先走进文本,再跳出文本。所谓“走进文本”,即意味着教师与“文本”对话,重点抓两条: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所谓“跳出文本”,即意味着教师与“编者”对话,重点抓住“为什么”。

下面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谈谈“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的对话实际操作。

一、写什么

从题目看,《詹天佑》是属于写人物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呢?

1.特殊情况下,即文章有中心句,就可以抓中心句概括。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一般情况下,可以概括为:“什么人怎么样”或者“什么人是什么”。

(解读:教学时如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既给学生“兔子”,又给学生“猎枪”,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二、怎么写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关键词是什么?(“杰出”“爱国”)

(解读:通过抓关键词,准确定位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位工程师。)

1.“杰出”体现在哪几方面?(概括成四字词语)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品读这三方面的每句话,以精炼的文字批注他的“杰出”有哪些内涵?

批注举例:

(1)勘测线路。

①“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意志顽强、雷厉风行

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实事求是、科学严谨

③“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身先士卒、吃苦耐劳

⑤“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虚心讨教、集思广益

(2)开凿隧道。

①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巧干

②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巧干

③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实干

(3)设计线路。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首创精神

(解读:人无法表述语言范围以外的事物。批注,就是人所理解、所把握的存在。它是与文本对话的最佳有效方式之一。)

3.詹天佑的爱国表现在哪里?

(1)爱国的背景。

①要挟: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②嘲笑: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③蔑视: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2)爱国的誓言。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三、为什么?

1.“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足见詹天佑的确有杰出的专业才能,但还浓墨重彩写他“勘测线路”,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注意从下面两方面引导:

首先,要明确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表现在智慧开凿“八达岭隧道”和巧妙“设计人字形线路”上。其次,还要明确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还表现在他充满人文情怀的“软实力”上。

小结:

(1)意志顽强、雷厉风行;

(2)科学严谨、一丝不苟;

(3)吃苦在前、身先士卒;

(4)虚心讨教、集思广益;

(5)巧干实干,同甘共苦。

(解读: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在同一时期没有第二位和詹天佑一样具有卓越才能的工程师,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否认詹天佑除了专业才能以外,还有别人难及企及的“软实力”——意志顽强、雷厉风行;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吃苦在前、身先士卒;虚心讨教、集思广益;巧干实干,同甘共苦。这就是他的精神强度。有了这种精神强度的人,是金,藏于内心,不显露。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就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

2.詹天佑爱国,国爱詹天佑吗?为什么?(提示:网上阅读詹天佑)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国爱詹天佑)

1881年,詹天佑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詹天佑爱国)

3.有人说,“杰出”的人,未必个个都爱国,但不杰出的人,爱国只能是一句口号。这样说有道理吗,为什么?

(解读:詹天佑精神的花园里,开着一朵又一朵功利社会里难寻的花,如果你进得去,那么你就会看得到。这难道不是编者的大心?)

在佛经看来,识包括藏识和意识。所有我们做过、经历过或者看过的事情都作为种子埋藏在“藏识”中。藏识是花园,而意识则是园丁。

教师先期与“编者”和“文本”对话,自觉园丁意识,旨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够给学生藏识中真善美的种子以充沛的阳光、雨露,使之破土、萌发。

上一篇:读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对策 下一篇: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 推动地方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