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在福州南后街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8 10:30:52

论地域文化在福州南后街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摘 要:福州南后街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重要古街。文章以福州南后街的修复为例,从景观空间特色出发,在空间尺度、传统建筑和符号设计方面分析了福州地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在南后街各景观要素中的应用。

关键词:南后街;地域文化;修复;传承

福州,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基本维持了明清时期以来的城市格局中,福州形成了以自北而南贯穿全城的八一七路为中轴线的“城中有山”的“三山、两塔、一中轴”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位于福州城区中心的三坊七巷、东临八一七路,南接吉庇路和光禄坊,西靠通湖路,北至杨桥路,其内深宅云集,大院比肩。而在三坊七巷中的福州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m左右,南后街牌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古街区建筑格局、明清古民居、名人故居等都是人类的一种物质文化遗产[1];而存留在坊巷中的诸多民间习俗、民间工艺等则是人类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后街在三坊七巷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景观价值、旅游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不论是普通商业还是文化商业都是三坊七巷所固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街区日渐衰败,为保护这座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街,保护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其修复与重建的意义重大。

1 福州南后街的修复景观空间特色

在此,以三坊七巷中的南后街修复景观的空间特色为例,分析福州地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在南后街中各景观要素中的应用。在现有的三坊七巷中,居住用地占57.8%,而商业用地占9.9%[2],也就是说以居住为主的坊巷中还是有着集文化、休闲、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福州传统建筑及文化特色的里坊式街区。在对其进行景观修复的同时,应注重历史文脉的尊重与传承,文化与商业并重,景观与建筑的融合。规划后的南后街的功能被定位为传统文化商业街,这一定位使福州南后街的景观修复具有高度的传承地域文化特征的综合,沿街的建筑立面均采用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商业建筑风格,继承与参照福州地域传统文化,就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和情感的认同,有了存在于此时此地的意义。

南后街的景观修复体现在“外在修复”与“内在修复”的并存。外在的修复主要体现在形似方面,而内在的修复重在神似方面。这其中形似属于较低层次,属于表象的东西,也是景观艺术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最低要求;而神似则是我们在对地域文化深刻理解、吸收的基础上对其精髓的升华,也是我们设计追求的目标。形似,神似,形神兼备,形似中有神似,神似中有形似,二者共同交融于设计中[3]。在南后街中兼具文化、商业以及旅游为一体的商业文化街的景观修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

1.1 尺度宜人,空间通透

自杨桥路口至吉庇路的南后街长634m,经过景观的修复后,街内路面宽度扩展到12m,其中,位于中间部分的主要步行街街宽7m,两侧路侧带为2~2.5m左右。沿街的商铺建筑均为1~2层,临街狭长排列,街道氛围感强。其景观尺度比H/D=1:1,产生了古典式方正构图和韵律的统一,这种舒适的尺度与坊巷间的小尺度空间相比给人更为畅通的行走空间。时而漫步,时而驻足、时而快速穿过,都为游者带来舒适方便的流通空间。对于南后街这一突出的商业文化空间,其宜人的尺度感为其便于进入的功能而增添色彩。多个出入口也起到了欢迎游客穿越及逗留的作用,使过往的人们真正体会到步入其中,体现了参与的自我实现性。

1.2 传统建筑与当地材料的融合

在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应该体现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并且继承和发展我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传统建筑特色。南后街的建筑是福州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体现。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三坊七巷中的南后街从其商铺建筑到景观细节,均保留着明清至民国时期亦商亦文的传统地域风格。

1.2.1 南后街的总体建筑风貌以木构建筑(柴栏厝)为主,并伴有少量近代砖石及粉墙结构建筑,体现出福州传统地方商业建筑的主要形态。其现状多为“鱼鳞板”式外墙。“鱼鳞板”是在木框架外满铺8~12cm宽的木板条,体现杉木的感觉,有横铺、竖铺、斜铺几种方式,但主要还是以横铺木板条为主。一层多为插板门,二层“鱼鳞板”开小窗,立面较实[4]。福州南后街的二层商业木构建筑是福州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为福州古民居文化留下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南后街中的三坊七巷美术馆更是运用了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粉墙黛瓦”来诠释不同于普通传统商业店铺的建筑设计。南后街中的青砖建筑采用主立面灰塑点缀,砖缝小,形式多样,二层运用民国时期特有的洋楼铁栏杆及彩色玻璃窗,带来与明清时期不同的西式风格。

1.2.2 南后街建筑的修复恢复了错落有致、流畅优美的并带有传统封火山墙的建筑立面。因福州市民强调对建筑天际轮廓线的变化,马鞍墙(又称风火墙)具备了御风防火与造型合二为一的功能性用墙。其中部的马鞍墙是在砖砌山墙上作成倒弯弓形,脊顶作成水平短墙与倒弯形前后相连。脊背为青灰抹平,向下斜坡,墙头一般覆盖三层瓦片,在脊角雕成图案花纹,翘角弯曲向上高高翘起,内夹钢筋,外包青灰[5]。马鞍墙与旁边的商业建筑形成鲜明的建筑立面,丰富了沿街建筑天际轮廓线。商业店铺、马鞍墙、水榭戏台、牌坊门等等给到访者带来“衣锦坊前南后街”的繁华及厚重的历史感。福州的民居建筑受皖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并发挥了本土地域文化的特点,马鞍墙的设计也不例外。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类似的马鞍墙,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流畅飘逸的马鞍墙。这一建筑特色减少了设计中的压抑感,饱满圆润的大曲线设计体现出居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人墨士高层次的文化素养以及个人大气的风度。

1.2.3 存在的问题:①背景住宅建筑及周边商铺建筑充满现代感,与南后街这一传统文化古街的设计主题相违背,阻碍了空间可视性。②部分木质结构建筑如售票亭,公共设施如垃圾箱等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应注重保护,加强管理。③保护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那么南后街商铺建筑的规划应沿一条历史脉络设计规划,而不是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零零散散地分布于统一的明清建筑之内,使南后街沿街立面缺少延续感,减少了游客的旅游识别性。④南后街中植物种植的数量较少导致景观效果一般,但因传统街区不利于植物栽植,多采用盆栽植物,三角梅、马拉巴栗、苏铁等盆栽植物缓解凝重的历史气氛,但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应进行有效管理,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地域文化。

上一篇:浅谈道路绿化施工 下一篇:黑晶杨梅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