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探讨

时间:2022-09-08 09:18:46

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探讨

【分类号】G633.2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 中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课程设计思路” 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 因此,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要把社会生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让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解脱出来,为学生提供感受自然和体验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J识思想政治的理论,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主动地获取思想政治知识。在此,笔者对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注意全面,又要面向全体,更要着眼未来。要把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高度统一,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实际感知和经验到的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些需要在时代、生活背景下得到重新检验和论证的假说,它将充分体现生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将人类文化的间接经验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1)创造性使用教材。例如:讲到爱国,要把课堂中列举名人的爱国事例与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尤其是本班学生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其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这样会使学生从认真搞好教室、家庭卫生,维护生活环境的整洁,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帮助关心我们身边每个人的过程中,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关于“挫折”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3)选取时事内容。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事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三、探究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善于利用学业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索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要知识巩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如学习“两代人的对话”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题:给父母写封信,夸夸自己的父母;给父母洗一次脚并以周记的形式写下过程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人才,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与国家的人。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有效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元评价,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又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评价为学生所接受,真正成为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表现也融入到了评价中。如在学习“与人为善” 相关知识后,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还让学生相互列举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实例,然后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表扬。这样评价的好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正确的行为,真正了解了如何将所学表现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

上一篇:提升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的探讨 下一篇:培养中学生养成教育的亟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