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

时间:2022-09-08 06:58:17

浅谈自媒体时代的隐私权保护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摘要】

高科技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成为媒体人,做新闻,相比以往的信息传播媒介,有其自身巨大特点,从而脱颖而出在社会形成一道独立亮点。但是,自媒体极大拓宽了民众的话语权,言论自由这一权利也开始膨胀,但是由此也造成了隐私权的保护的困境,对此,笔者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对如何保护大众的隐私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自媒体;隐私权;困境;言论自由权;保护

一、自媒体时代

在今天,“自媒体”早已广为人知,而“自媒体”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谢因・鲍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提出,且于2003年7月在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其进行了释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事件、具有革命推动性的事物或是由此产生的效果等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写或是表征,而自媒体在当今时代传播媒介变革进程中,以其自身独有特点优先占据了榜单,相对独立于传统媒介。

我们知道,以微博、博客、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首先,从自媒体的主体来说,正如前文引述的释义中所指出的普通大众,自媒体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而言,以其传播主体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而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主体的特定、有限性,自媒体时代,几乎涉及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信息始端和终端,即你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也当然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播途径来说,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功能强大,操作快捷方便。信息实现传播、互动、共享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是使信息在自己的在社交网络的人际圈中,一传十,十传百继而使信息的受众激增,规模扩大。一旦特定个人创造或是发现的信息,那么一般在传播过程中,网越撒越大,直至网罗了难以计数的人。此外,由于主体是普通大众,不仅规模上占优势,且信息传播门槛几乎为零,信息传播链条上的信息源更是随着主体的差异而不同。仿佛这世界布满能说话的眼睛。最后,就信息传播始终端来说,传统传播方式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分离的状态,就如同新闻工作者和看报的人的差别一样。而自媒体时代的大众媒体人,相对于以往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往往出于猎奇或是表达的需求而非功利性,普通大众挑起信息传播链条的两头。另外值得引人注意的是,信息的始端和终端增加了互动环节,微博、QQ等各类社交媒体构建的公共互动平台即属于此类。

二、隐私权困境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人人为媒体人。公民自由言论和传递信息的权利获得有效途径,话语权得以满足实现。但是媒体权利的泛化使得信息源失去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把关环节,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假,事无巨细。造成了隐私权的易侵犯性。隐私权,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不仅指其私人信息不被非法侵犯,也包括个人对其隐私的控制和利用以为人所需。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等。且不说隐私权更深层次含义,就第一种而言,当今普通民众运用网络以及新型传播工具的水平不断提高,言论自由扩张,个人隐私被‘‘微博”、个人信息被“商品”的现象层出不穷。法律设立隐私权的目的在于保护私人领域,而言论自由权的目的则在于维护公民依法议论和获取信息的需要。同属人格权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本有的矛盾再度激化。而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通常采取的是一种间接方式,其解决方式通常附带在其他权利受损范围内。隐私权的立法层次低,当然也就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具体保护和事后救济。

三、隐私权保护

言论自由在自媒体时代得到了扩张,在这一特殊时代环境中,如何和平衡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这两者的关系,调和两者的冲突,使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的隐私权得到保护呢?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道德层面上,自媒体人在信息传播链中具有双重身份即传播者和接收者,信息本身的真假同样会作用于自己身上。在自媒体时代,人人自成媒体,而如何能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信息予以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媒体人的素质、道德水平等,因而人人得学会管制约束自己。

(二)技术层面上,现今的自媒体时代是高科技的产物,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限制自媒体人资格,规范和约束信息的传播。科技使然,现代网站注册登录等一般都设定了较为严格周密的权限,在信息的准入程序以及安全防护方面减少了隐私泄露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对隐私的审慎处理,一旦发生隐私权,便于追究自媒体人的法律责任。对社交媒体等这样的传播平台在技术层面上的严格要求意义重大。

(三)制度层面上,首先,对于什么是隐私权,至今尚无定论。我国法律在《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有一些零散的规定,浅涉足使得我国法律虽然对这些内容有所涉及,但规定得不够详细。相关法律应详细列举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的隐私,除此之外,还应对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隐私的界线或范围作明确的规定。我国离婚制度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诉讼离婚的法定原则,但是一个抽象性原则往往规定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缺乏实用性。最高人民的司法解释对此原则实际应用采取了列举式。同样的也可以借此方法使法律操作性更强,由此建议,相关法律应详细列举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的隐私,除此之外,还应对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隐私的界线或范围作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陈丽莉.论自媒体时代的言论自由.中国检察官,2013,8

[2]李先波,杨建成.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协调.中国法学,2003,5

[3]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518

[4]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科教文化,2008.02

[5]刘泽刚.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悖论.现代法学,2008,5

[6]苏宁.自媒体时代的媒介话语权.中国传统科技:155156

上一篇:浅谈市政道路施工监理的控制要点 下一篇:风险社会语境下刑事推定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