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村”科技帮扶前提下对广西旅游乡村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9-08 06:34:19

“校―村”科技帮扶前提下对广西旅游乡村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目前,广西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基本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进行,在旅游乡村进行的实践教学非常少见。文章通过对广西旅游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现状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当前广西的旅游乡村普遍存在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现象,而受教育程度是乡村居民能否脱贫致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的意义作了阐述与展望。

[关键词]广西;高校;旅游乡村;科技帮扶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环境景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69―04

近10年来,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广西的旅游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等现状情况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与本论文相关的前期研究主要有:方锦明等(2004)对高校实施农村扶贫作了探析,认为高校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目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一些误区,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应把重点放在科技文化、思想精神等各方面;陈大柔等(2004)就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作了分析;黄昌财等(2005)分析了高校与农村共建青年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浙江师大与井冈山拿山乡共建青年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乡校共建农村青年中心的新途径;辛艳伟等(2006)就农业高校参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了探讨;裴春秀(2006)对地方高校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进行了重新定位。总之,通过从CNKI期刊检索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对高校科技扶贫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目前仅有40余篇相关论文,尚没有涉及高校与旅游乡村进行对口旅游扶贫方面的论文与实践报道,也没有关于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旅游扶贫的前期研究。

一、研究意义

实践教学、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或活动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现象,旅游专业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加上一些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多采用“放羊式”管理,学生实践效果较差。此外,许多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摹本沿用了传统的运作模式,即一种“观光或度假式”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特点和科技优势,这对国家建设以及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利。高校出现了诸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懂旅游,农业专业大学生不懂种田,林业专业大学生不知道种树等许多“奇怪”的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或社会的期望值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广西旅游乡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文化水平。通过“高校一旅游乡村”结对子是高校与旅游乡村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我国许多学校关于“校―企”结对子的科技扶贫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高校与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的乡村的合作有实质成效的不多见,对于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的广西广大旅游乡村,“校―村”旅游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结合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和“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一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研究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对照样本264份,其中有效样本232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其相关的经济实体及其对照的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虽然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样本与其对照样本数不一致,考虑到样本比较多分析的准确率会高一些,加上本论文的分析是用百分比来表示,因此,对照样本多出部分在分析中没有剔除。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分析

从调查样本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广西已开办乡村旅游的地方,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创办者主要集中在25―54岁这个年龄段。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文盲比例为4.2%,其对照样本文盲比例高达17.2%,说明文盲在广西旅游乡村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对照的比例远高于经营实体的比例,但我们仍可看出,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还很低。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者中,小学文化比例占25.4%,与未创办实体者的比例41.4%相比,未创办实体者小学文化比例明显高于创办经济实体者。综合文盲与小学文化这两项,实体创办者两者之和比例为29.6%,而未创办实体者两者之和的比例高达58.6%,相差近1倍,从这两项之和可知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初中及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为70.4%,而未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初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为41.4%,两者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4%,远远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9.9%的比例。

另外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实体创办者在本次调查中共有8人,占总比率的3.8%,而其对照样本的比率为0。从整个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来看,在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文盲比例高达11%,高中比例仅占14.8%,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所占比率仅有1.8%,小学与初中文化占绝对优势,占总比率的

72.4%,说明广西的旅游乡村总体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总体来看,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旅游乡村,文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的群体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严重地阻碍了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极大地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这说明发展“高校―旅游乡村”校企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非常重要,这从一个基本层面揭示了广西“高校一旅游乡村”科技对口帮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普通话水平分析

从普通话水平分析来看,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普通话“听和说”比例均为100%,而对应的未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听和说”的比例为90.1%和82.3%,说明广西旅游乡村在开办乡村旅游后,村民总体普通话“听和说”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其中开办实体者均能听和说普通话,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广西的旅游乡村开办有乡村旅游的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中,能够“读和写”的比例分别为94.8%和93.4%,同时其对照样本为60.8%和54.7%。从普通话水平来看,说明乡村旅游开办者整体文化水平要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者,这从两者的学历层次上也得到了印证。但与受教育程度对比进行分析可知,开办实体者有4.2%是文盲,但这些文盲均具有“听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未创办旅游经济实体的文盲比率为11%,与不能“听”普通话的对照约10%的比例基本一致,而有17.7%的对照不能“说”普通话,明显高于其文盲的比率,说明一部分小学文化的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说不好普通话。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不能“读和写”的比率分别为5.2%和6.6%,略高于文盲的比例,说明少量的非文盲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办者还不能正常“读和写”,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高校、研究者和乡村旅游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英文水平分析

从英文水平分析来看,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能“听”英语的比例为5.6%,而对应的未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听”英语的比例为4,3%,虽然两者比例相差不大,但总体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远高于广西其他未开办乡村旅游的村落。说明广西旅游乡村在开办乡村旅游后,村民总体英语“听”的比例有所提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开办乡村旅游后,广西旅游乡村居民的外语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说”英语的比例实体与对照样本分别为4.2%和2.6%,两者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但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除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总体文化水平高于未开办者这个因素外,可能还存在乡村旅游开办的过程中,由于业务需要,一部分经营实体被迫去“说”英文,其英文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办乡村旅游实体者中,英文能够“读和写”的比例分别为3.3%和2.8%,其对照样本的比例均为0.4%,这说明广西的旅游乡村实体经营者英语“读和写”的能力明显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者,但从广西整个旅游乡村的层面上来看,能够“读和写”英文的乡村居民比例非常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主要集中在龙胜平安村与阳朔的乡村,这个区域村民的英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可能与这两个区域接待的客源结构相关,龙胜与阳朔的客源结构中,外国游客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经营的需要,部分村民自觉地学习英语,这不仅提高了本村英语水平,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广西旅游乡村的英语水平。

(四)家庭收入水平分析

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在广西旅游乡村中开办旅游经济实体者处于“下等”的比例为3.29%,同比未开办实体者,其比例高达19.8%,相差非常大。开办实体者家庭收入处于中下层次的比例为14.1%,其对照样本比率为28%,两者相差也相当悬殊。综合家庭收入的“下等+中下”两项,实体与其对照的比例分别为17.4%和47.8%,两者相差很大,说明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中,家庭收入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其经营实体缺乏竞争力的缘故,主要是经营不成规模和软硬件设施差的原因,这些实体多数是季节性乡村旅游经营者,只有在旺季其他旅游经济实体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游客才会到他们处消费,加上条件差,收费低廉,经营效益不高,这些群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收益不足以改变其贫困状况。在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属于中等及以上的比例高达82.6%,而其对照仅有52.2%,尤其是收入处于上等的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开办实体者收入处于上等的比例为9.86%,而未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者比例仅有0.4%。此外,由于涉及收人这个敏感问题,多数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开办者回答比较保守,回答时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对照样本即未开办乡村旅游者又可能顾及面子,可能会夸大其家庭经济状况,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广西旅游乡村村民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其一,广西目前的旅游乡村居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开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的文化水平明显高于未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者。其二,开办乡村旅游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在开办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普通话水平和英文水平的提高,其他乡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三,村民的文化素质高低与其收入水平相关,总体呈现出高文化素质高收入的趋势。从广西旅游乡村单方面调查结果来看,广西旅游乡村亟需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因此,广西“校―村”科技帮扶显得意义非常重大而迫切。

四、“高校―旅游乡村”科技对口帮扶的展望

(一)加强“校―村”联系,探索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科技旅游扶贫新路子

“校―村”结对子旅游扶贫开发与实践,要充分利用广西乡村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高校的科技资源,走一条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科技旅游扶贫开发新路。“校―村”合作旨在深挖乡村旅游本身增效潜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促进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并实现农业经济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而且在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解决农民就业等问题上意义重大。这种旨在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开发,不仅可以开创一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提高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高校一乡村”科技旅游扶贫开发对广西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对高校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对我国其他区域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乡村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创新也有较强的参考与示范作用,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旅游科技扶贫相结合的“校―村”对口帮扶体系

加强高校与旅游乡村之间对口旅游扶贫模式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种“校―村”对口旅游扶贫帮扶的模式。选择广西具有代表性和具有一定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系统调研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确定高校与旅游乡村之间进行对口旅游扶贫的内容、方法与形式。结合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进行多次反复调研与实践检验,探索出一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旅游科技扶贫相结合的“校―村”对口帮扶体系,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高校―乡村”结对子旅游帮扶体系。针对广西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或活动,找出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贫血”和“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重点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缺乏规划、盲目开发、知识贫乏、缺乏主见或创业动机模糊、指导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跟风模仿、恶性无序竞争、居民参与意识淡薄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增强乡村旅游“造血”功能。同时对乡村的科技帮扶又反哺高校大学生,形成“高校―乡村”良好的“哺育”、“互哺”与“反哺”机制,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与农民的感情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科技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奠定基础。总结与推广“高校―乡村”结对子旅游对口扶贫的成功经验,促使广西“校―村”结对子科技旅游扶贫开发形成制度化与规范化,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上一篇:舞蹈训练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培养 下一篇:陈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