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

时间:2022-02-26 03:55:00

陈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

[摘要]陈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他不仅提出了党在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目标,而且推动了中国古籍整理的发掘、整理和评弹艺术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陈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罗九平,嘉应学院教育系讲师,法学硕士,广东梅州514015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10―03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他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他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表现出真知灼见,形成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起到较大地推动作用。

一、提出党在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目标

陈云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把社会主义事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把党在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概括为一个鲜明的目标:出人,出书,走正路。

出人,就是要大力培养艺术人才。从历史上看,一个文学艺术繁荣的时代,必然是人才辈出的时代。陈云非常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旧的传统观念往往认为文艺工作者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但陈云认为:“要努力提高演员的文化水平,包括地理、历史知识。要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尽可能地让他们到处走走。”鉴于各门艺术的相互贯通,陈云主张汇集相关人才,促进知识互补,以形成发展文艺的人才优势。“有一些新的文艺工作者参加评弹工作,很好。有适当的评弹艺人参加作协、音协、剧协的活动,也是有好处的。”由此可见,陈云不仅提出了“出人”这个繁荣文艺的根本问题,而且在这方面有不少具体的建议和实践。

出书,就是要生产优秀的文艺作品。繁荣文艺,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出一批文艺精品上。陈云十分重视书目的创作和改编,他主张整理旧书和创作新书并举。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的所长和所短,毫无疑问,应当扬长避短。但无论何种艺术,如果不能根据本身的特点,对亿万人民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作出某种审美反映,仅仅是“老说老书,老书老说”,那么,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有鉴于此,陈云大力支持新书目的创作,提出“对新的东西要撑腰”。传统书目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提高,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一份遗产我们理应加以珍视,并经过整理,使之流传下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创作新书目的借鉴。陈云主张对整理旧书目采取慎重态度,要“去芜存精,保留其无害的部分”。他认为对于同一个传统书目,整理方案可以“百花齐放”,通过竞赛比较,存优汰劣,取长补短。艺术生产,不论是“创新”还是“整旧”,关键是要掌握艺术的客观规律。陈云指出:“书目要在演出中不断丰富加工。现在,有的书目是演出一个丢一个,叫‘一场无结果’。”这实在是切中时弊之论。陈云对于“出书”,不但大声疾呼,而且身体力行。他对文艺新作《真情假意》的扶持是众所周知的。这些本应由“搞文艺的人”做的事,却要由“搞穿衣吃饭”的陈云来做!

走正路,就是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走正路很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适应观众和提高观众的关系。各门艺术都要注意研究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心理,努力适应他们的欣赏要求。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完全脱离了青年观众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但是,适应不等于迁就。观众的艺术趣味有高尚和庸俗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别、积极和消极之异。如果一味去迎合低级趣味,那就成了迁就,就会背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文艺负有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的任务。陈云指出:“就青年,不停顿于迁就,要逐步提高他们。”他还反复强调:“群众喜欢听的书不一定是好的。”“书目中那些黄色的内容,过去很能卖钱,现在仍会有人欢迎,但危害是很大的,其害处不下于传播封建思想。所以,调情的、下流的、色情的都要不得,这种传统不能挖掘。群众欢迎,也不能要。这一点绝对不能让步。”这充分体现了适应群众与提高群众的统一,受群众欢迎与对群众有益的统一。走正路还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怎样反对和抵制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有害倾向呢?最根本的是要以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去“挤”,“我们要用走正路的艺术去打掉歪门邪道,去引导和提高听众”。同时,加强评论这个“评”也很重要。“批评也罢,自我批评也罢,都是我们党解决思想性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老方法。我们在文艺界也要提倡这个方法,使它形成风气,逐渐为人们所习惯。应当相信,只要是充分说理、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不会妨碍文艺的繁荣,而且是文艺繁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二、推动中国古籍整理的发掘、整理和继承

陈云对几千年保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视为“国宝”,多次指示要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去研究、整理,使今天的年轻人能读懂、会利用。1981年,他先后两次对古籍整理工作作了明确的指示,当年9月,中共中央在陈云的意见的基础上就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专门下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从此,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重新走上了有领导、有组织、出成果、出人才的发展道路。

陈云关于古籍整理指示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教育。“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当时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无的放矢。正如他所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注意理工科比较多,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但是,学理工的人也要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才行。”因此,陈云提出:“今后,在继续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学校教育重理轻文的缺陷在大学和普通教育中都有,所以陈云又提出:“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学生读点古文。”陈云提出:“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得懂。有了今译,年轻人看得懂,觉得有意思,才会有兴趣去阅读。”由此可见,陈云的出发点是教育问题,是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到社会、从文科到理科多方面的教育问题。

陈云所谈教育的内容,在古籍整理指示中已经明确,就是“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这也是这项重要任务的最终目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谈到继承则非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以后,保留下来的古籍备受摧残,原已薄弱的古籍研究队伍损失惨重,古籍整理任务十分艰巨。正如陈云所说:“我国的古籍,中华书局说有八万多种,北京大学图书馆反映约有十二万种。现已整理和出版的约两千

多种,还差得很远。”因此,要继承,首先要保存和整理,将现在还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濒于灭绝的古籍抢救下来,把为数不多的专家和古籍研究队伍及时组织起来,进行整理研究和培养人才是非常急迫的事。陈云说:“现在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和抢救的措施。图书馆的安全措施要解决,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这就是说,保存和整理古籍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对于如何落实保存和整理古籍的任务,陈云作了非常具体细致地安排。他说:“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连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稳定的核心力量。目前真正能够独立整理古籍的,一般来说得六十岁左右的人才行。现在这个班子中六十多岁的人,再干十年是七十岁,不能坚持工作了;五十岁的人到那时可以接上去,四十岁的人,再干二十年,也可以成为骨干力量和领导力量了。”这是从梯队来说的。从人员素质上,陈云明确指出:“从事整理古籍的人,不但要知识基础好,而且要有兴趣。”这样的人才,不易得到。因此,陈云说:“目前,整理古籍的专业人才,有许多分配不对口,要尽可能收回来,安排到整理古籍的各专门机构。一些分散在各地的整理古籍的人才,有的可以调到中华书局或其他专业出版社,有的可以分配他们担任整理古籍的某些任务。”有了人才队伍,还要有一定权力的领导机构和可以依托的学术实体。陈云提出,由李一氓主持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工作。“要由规划小组提出一个为期三十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第一个十年,先把基础打好,把愿意搞古籍整理的人组织起来,以后再逐步壮大队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可以像国民经济计划那样,搞滚动计划。”“古籍整理工作,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有基础、有条件的某些大学,可以成立古籍研究所。有的大学文科中的古籍专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要适当扩大规模。”这样一来,人才、机构、规划和可以依托的力量,包括整理古籍后继有人的问题,都得到了安排。

整理古籍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经费来源。陈云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着想,指示应不惜抽出国家一些宝贵资金投入这项事业。“为办好整理古籍这件事,尽管国家现在有困难,也要花点钱,并编制一个经费概算以支持这项事业。这笔钱,用于整理古籍所需要的各种费用,主要是整理费用和印刷费用,也包括解决办公室、宿舍等费用,要为整理古籍的专门人才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陈云的指示全面、具体而明确,为20多年来全国的古籍整理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关键性的物质保证。

三、指导评弹艺术的研究与发展

评弹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要为人民服务,要对人民有益,这是共同的。但是,各个艺术门类各有自己的特点,不遵循艺术的特殊规律,艺术也难于繁荣发展。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评弹的改革曾经离开了自己的特有规律。针对这种现象,陈云提出:“评弹仍然应该是评弹。评弹艺术的特点不能丢掉。”对评弹艺术的特点,陈云在1960年讲到新书的改编时就说过:“把小说改编成评弹,对原著要有所增删。唱本和看本有所不同。”这里的看本是指小说或其他阅读本,它涉及了两个艺术门类的不同。他又讲过:“因为评弹的表现方法与戏剧、小说的表现方法是不同的。戏剧、小说、评弹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艺术规律。”所以,他强调:“评弹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新书不能根据小说照本宣读。评弹不但和小说、电影、戏剧不同,评弹的长篇和短篇也不同,各种形式的文艺,都各有质的规定性。至于如何区别,这是你们搞文艺的人的事了。”他很谦虚,说自己不是搞文艺的,但他对评弹的历史,评弹和群众的关系、社会的关系,都有过深刻的阐明。如他说的“弹词与戏剧不同”;评弹“应以说表为主”;“评弹的说、噱、弹、唱,是区别于话剧的”;“评弹还应是评弹,不应该是相声或其他”;等等,这些都是评弹的特点。

文艺有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和政治宣传、思想教育不同。文艺通过感性形象,通过艺术手段,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思想情绪。陈云对评弹艺术的关心,反映了他对革命文艺事业的关心和责任心,他对民族传统文艺、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的爱护,他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的密切联系。陈云指出:“要懂得听众的心理。他们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评弹是群众性的艺术。群众喜欢故事有头有尾,人物的结局要好。”这是“一般群众的普遍心理”。他针对当时忽视文艺的娱乐作用的“左”的偏向指出:“在目前的曲艺创作和演出中,强调了政治内容的一面,忽略了文化娱乐的一面,这是偏向。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人们在劳动之后,喜欢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这不是听报告受政治教育所能代替的。”

陈云不仅在政治上把评弹艺术视为革命文艺的一部分,把评弹艺人作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一部分,而且在艺术上总结分析评弹的艺术积累和造诣,提倡推广评弹,支持评弹的理论研究工作。评弹在过去是被人看不起的,艺人的地位也很低,更少有人去研究它,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非常落后。陈云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提倡积累资料,70年代后多次讲要加强研究,为研究工作出过题目,如评弹的历史、艺术特点和书目。他审阅了《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支持《评弹艺术》丛刊的出版,为《评弹艺术》和《评弹文化辞典》题写书名。所有这些,都对评弹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校―村”科技帮扶前提下对广西旅游乡村的调... 下一篇:成人教育质量及监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