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到底是人的什么需要

时间:2022-09-08 05:59:45

体育到底是人的什么需要

摘 要: 从体育概念的认识和体育的起源等原问题出发,对体育对人而言到底是一种什么需要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体育是人实现对自身真实占有的需要,人的复归的需要,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和谐统一的需要,即体育的本质属性身体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 体育 需要 属性

与人相关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人的需要而存在,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动因。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殊的复杂现象,其对人或社会独特的多方面作用终究会使体育成为每个社会个体日常必不可少的自觉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分析其存在与“人”的本质联系和体育的本质规律对社会或个体的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不同的历史环境、社会文化及不同人群对体育特定时期的外延需求不同,人们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不同需要出发,大众和学界对体育是人的什么需要的探讨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之所以学界对“体育―人”的联系出现百口莫一,究其根本是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归属问题。在于对事物的概念界定时,漠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片面放大了某些外延功能,本末倒置。作为体育人,体育观是我们从事学习、工作的基准导向,更是我们的信仰。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改造自身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全面健康为核心,每个社会个体日常自觉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其属性是教育活动,种差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其目的是改造自身促进四维健康区别于其他促进健康的活动或区别于其他改造自身的劳动、竞技运动、娱乐休闲等邻近概念。

概念是通过语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作文中都不会用脱离事物的语词,而社会却不乏一些具有相当认知水平的人在对事物概念界定时被众多外在复杂的关系而混淆,如果了解得越多越不容易掌握本质,那么我们务必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得越多问题越多是认知的递进性而不是让我们脱离事物本质的认知。

人类活动分为精神活动和物质性活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物质性活动又分为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获取生存资源,需要跑跳爬行、投掷等身体活动技能,需要与大自然进行沟通交流如祭祀活动等,在这一过程中,客观无意识地对身体状况或精神状况有了改善或恶化作用。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为了强大自身,增长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有意识地改善身体或精神状态,主观可预料地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那么此处就可以清晰地做出结论:体育≠劳动(其目的、对象、活动方式均有差异)。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身并传承技能是主观意图并客观存在的,与体育的现象相符,通过现象我们得出体育的本质是有意识地改造自身的活动。

在传统的广义体育里面,这三种语词均属于体育的范畴,但是我们要清晰地看到:首先,很多人对PE的理解有偏差,以为就是身体素质的教育,仅仅理解在身体健康这一层面,我们所说的改善自我促进健康是四维健康,包含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道德全面健康,体育归属于教育也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的全面健康的教育。

其次,Sports(竞技运动)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夺取优异成绩,与我们的自觉改善自身促进健康并不相同,甚至有的更是背道而驰的。在这种非常态的竞技运动中人已经被物异化,人被物奴役,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体育能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学习、工作质量,有利自我实现,体验幸福……我在《怎样的体育能给大众带来幸福》中说过:当人们真的不再把它当做一门职业或高不可及的少数人的专项特长,而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件事就和洗澡、吃饭一样自觉的时候。接电话时你会说:“我正在体育运动”,上班时会在办公室来两个深蹲起,周末带着孩子一起踢球,小学英语老师也能和同学们打羽毛球……当体育意识深入人心,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没有什么能阻挡其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体育就是体育,我就是喜欢,就这么简单!”到那时,就不是“中国足球……哎!”而是“中国足球,耶!”,还体育真身与自由吧。虽然课本上说关在黑屋子里自诩天朝上国的时代已经过去,可国民体质下降、心肺功能渐弱、第一运动认识不到位等从没上过课本,也没引起社会主流的意识。关在黑屋子里把天性残酷扼杀,呐喊的声音自生自灭。自由如果需要时间,那么至少现在可以把马的缰绳松开改为圈养。再者,养马的人如果不懂马,则很可能把马养超标,卖肉有吨位估计跑就不行啦,中看不中用。

虽然马克思说人类社会中的异化只是阶段性的,最终会灭亡,也就是说竞技运动最终也可能按照人―物―人的关系体系发展,但从目的、负荷、手段等与体育都存在巨大差异,体育与竞技运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竞技运动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及结构体系和发展规律,是人类在一定的规则制度体系约束下进行的一类特殊游戏玩耍活动。虽然都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竞技运动训练中会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技能传授,大众体育的发展普及将会为竞技运动打好基础,竞技运动的良好发展也将影响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但诸多联系也不能混为一谈,竞技运动≠体育。

最后,PC的属性是文化活动,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就好比说人是生物一样,那么文化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合适吗?有学者反对用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称其范围太狭小,体育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体素质教育还有社会作用如培养公正精神、丰富社会交往等。大家请注意,这是仅仅把PE当做身体素质教育这一层面的理解。我们看待问题不要走向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极端路线,不能说其属性不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就是文化,我们既要看出体育与文化的包含联系还要看到程度差异。并且这里二分的其中身体素质的教育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身体的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既有自然性质,又有社会性质,体育的主客体均是人,大家可以从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体育的外延功能需要看出,那么体育是自然人的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体育的自然性质,同时,体育活动具有培养自然人,通过对人的身心进行教育传承促进四维健康从事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服务,这是体育的社会性质。与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所以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是合理的。

体育是人实现对自身真实占有的需要,人的复归的需要,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和谐统一的需要,即体育的本质属性身体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德永.不可“定义”的教育.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编),200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

[3]林笑峰.健身教育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董众鸣.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创立.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4,6.

[5]卢梭.爱弥儿.中文出版说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康德.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布莱恩・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进展;收入“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8]国际运动科学和体育理事会.体育科学指南(Internation2al counci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Vademecum Directory of Sport Science),金季春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与探究学习的课堂设计 下一篇:目标教学的梳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