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择业心态,化“危”为“机”

时间:2022-09-08 02:23:27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但金领、白领岗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便是一些普通的蓝领岗位也是“僧多粥少”。针对这一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林浩在求职的具体操作上还给出了三大建议:一是八面出击。二是“降价销售”。三是攻心为上。

“大型外资银行收缩战线、国内出口企业纷纷歇业、房地产进入‘寒冬’、GDP增速回落……”这些消息,会给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就业群体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求职人员在“非常时期”应采用哪些“非常策略”,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沙坪坝区就业局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浩给予大家以下提醒。

危机有助于人才高消费降温

记:春节过后,从人才招聘会看,不少用人单位不再打出招聘“本科以上学历者”的招牌,取而代之的是“能胜任本岗位工作”。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林:前些年的确有很多单位用人时片面追求过高学历,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柜台岗位,却非要本科生、研究生,大专生基本不要,中专生问也别问,否则就觉得没有面子,而后面引发的问题相当多,如工资成本大大增加,好不容易培养成的人才,很容易飞走,照顾了面子,却浪费了票子。

人才市场“高消费”降温表明企业在用人方面越来越归于理性,逐步倾向于走实用主义道路,即“只选对的,不要贵的”。前些年的人才高消费,使企业的用人成本增加,而效益和付出并不成正比。经验教训告诉企业,用人也应讲求“合适”,一些职位专科生足以胜任,如果非要招用硕士甚至博士,企业只有自己为这种用人盲目性买单。人才高消费的降温,一方面使企业降低了自身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上的“大材小用”现象,打破了“考研热”的坚冰。

“零工资”并非零收获

记:近日,业内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69.2%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零工资”就业。据了解,大学生“打免费工”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积累经验,甚至有一成大学生寄希望于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使雇主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能够最终获得该单位宝贵的工作机会。你觉得这种求职方式可取吗?

林:看起来,这些大学生似乎是“重事业,不重金钱”,理应赢得雇主的赏识和认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招聘企业对此的看法是,学子如此“自降身价”会被认为缺乏信心,很可能更难找到工作,其实有一定实力和比较规范的企业都表示不会接受“零工资”就业学生。

在就业观念上,大学生与雇主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表现出目前在从学府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注重社会实践的高等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子们的浮躁盲目的就业心理。确实,在实际应聘就业时,相对于那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而言,没有工作经历、空有理论的学子们自然是要被崇尚实用主义的用人单位所摒弃的。谁不愿意要那些手熟、上岗快且不必过多磨合与培训的熟练工呢?

林浩表示,不能简单地把“零工资”就业理解为钱就是“劳动报酬”,自愿“我拿汗水换明天”就业的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回报,只不过他们的回报不是直接的“钞票”,而是宝贵的工作经验。况且,目前我国《劳动法》也没有对劳动者主动申请无偿工作进行限制。因此,如果经过双方协商同意,“零工资”就业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有恶意用工的嫌疑,那就构成违法了。

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两个转变

记:大学生应如何走出“毕业了,也就失业了”的就业困境?

林:所谓“毕业了,也就失业了”是一种过于夸张的说法,但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调整就业政策以及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之外,大学生本身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转变。

首先,改“跟风求职”为“个性求职”。一直以来,在大学生求职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这使大学生求职存在“四大集中”――集中时间、集中地域、集中行业、集中用人单位。这不但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导致社会行业的人才分布很不均衡。改这种跟风求职为个性求职,其实质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做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如果大家求职的定位过于“集中”,必然进一步加大供求的失衡程度。如果把求职的焦点从东部沿海大城市转向全国,把择业定位由政府部门、咨询行业、金融行业等转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大学生的择业将会在从集中到分散的过程中突围。

其次,改“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有关咨询公司前不久的报告显示,2007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比例(麦可思调查数据为不到60%,官方数据为70%)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就业率87.5%,这表明在毕业之后的半年时间中,大学毕业生随着择业经验的增加、择业期望的合理调整,有很大比例找到了工作。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短期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非常时期”必须采用“非常策略”

记:有人认为,金融危机发生后,原本“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已演变为企业“单向选择”,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求职人员应在策略上进行哪些调整?

林:“非常时期”必须采用“非常策略”,要破解就业难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有正确的职业评价,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哪种职业,都是社会这个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各尽所能,服务于社会,推动着社会前进。作为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特别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先要有工作岗位才能锻炼能力,能力强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使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如果毕业生择业时把目标定得太高,到头来难免错失良机。面对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勿“高、大、空”,做到正视现实、正视自身。

二是要有合理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是指根据你的素质能力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职业定位也就决定着你人生职业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青年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设施,是家庭与社会的中间环节,青年学生的职业知识在学校得到扩展和加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但金领、白领岗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便是一些普通的蓝领岗位也是“僧多粥少”。针对这一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在求职的具体操作上有三大建议:一是八面出击。广泛向亲朋好友求助,广泛搜集市场招聘信息,广泛与用人单位接触。二是“降价销售”。首先是降低对工资的要求,其次是降低对职位的要求,然后是降低对地域的要求。三是攻心为上。求职人员在面试过程中应反复强调自己保证做到吃苦耐劳,保证做到绝对服从,保证做到团结协作。

上一篇:冯壮波:回乡种菜“淘金” 下一篇:12大创业经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