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时间:2022-09-08 02:13:31

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分析了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状况及其限制性因素,并提出了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其他草地;②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该区域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72.16%;③地形坡度指标对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生态条件等。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chongqing city as the study area,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t the county level technical route and method,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its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ongqing mainly are the Other grassland; ②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ongqing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and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of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rea, and the region accounts for 72.16% of the total area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③the terrain slope indicator is the biggest influence factors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followed by soil layer thickness and parent material conditions, ecological conditions, etc.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特征;重庆市

Key words: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Chongqing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61-04

0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近年来,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对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污染导致耕地资源大量减少,严重地威胁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1-3]。因此,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4]。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好坏、多少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然而,以往关于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5-8],较少涉及对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在完成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同时,对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区域土地资源资源开发利用和政府决策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简称“渝”,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和陕西省。重庆幅员面积82403平方千米,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路交通枢纽。市域内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全市地貌形态类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均佳。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8.9℃,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达986-1366毫米,四季宜农,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以现势性强、精度高的1:10000比例尺的201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影像图和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作为工作底图,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农业普查、综合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土地整理专项规划、1:1万DEM等前期土地调查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逐级检查、核实和汇总,形成国家、市、县(区)各级调查评价成果。

2.2 调查评价方法与程序

2.2.1 资料收集

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并且前期资料搜集工作对任务起到关键作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料。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收集了土壤、林业、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地形图、土地利用总规数据库、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级更新报告及数据库、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及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数据、报告、图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历年来土地整治项目资料、1998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图件、1998-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所收集的资料齐全完善,基本能够满足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2.2.2 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国家下发资料,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通过国家规定指标进行调查评价,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耕作便利度11个评价指标(详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体分布

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图2)可知,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土地总面积为15419.17公顷,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总面积15069.32公顷,其中可开垦其他草地11098.16公顷,占比73.65%;可开垦内陆滩涂1464.93公顷、占比9.72%;可开垦裸地2506.23公顷、占比16.63%;可复垦采矿用地349.85公顷,占比2.32%。

3.2 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

从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表可以看出,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6177.29公顷,占宜耕总面积比例为40.06%,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4949.68公顷,占宜耕总面积比例为32.10%,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439.26公顷,占宜耕总面积比例为9.33%,城市发展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854.95公顷,占宜耕总面积比例为18.51%。 各功能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见表2。

可以看出,全市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两个区域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72.16%,其中可开垦其他草地面积共计8850.36公顷,占全市可开垦草地的79.75%。虽然两个区域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多,但是考虑到该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交通、经济相对落后等现实条件,在布设土地开发工程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设。

3.3 限制性因素分析

从评价的结果来看,排水条件、土壤质地、土壤pH值对全市后备资源评价无限制,限制条件中影响最大的为地形坡度。地形坡度限制面积为299209.23公顷,其次限制条件较大的是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限制面积为51506.98公顷,生态条件因素限制不宜耕面积为36297.11公顷,而耕作便利度对其土地开发适宜性限制较小,限制面积分别为2135.64公顷。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影响因素最大,其次是生态条件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影响相对较小。

可以看出,地形坡度指标对重庆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影响最大,其次为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生态条件等。主要是国家制订的分区指标中,地形坡度采矿用地≥6度,其他草地、裸地≥15度则为不宜耕,而重庆属于丘陵地区,山高坡陡,导致坡度成为全市后备资源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对于仅受坡度限制的后备资源中,采矿用地位于6-25度间的面积为4056.22公顷,其他草地、裸地位于15-25度间的面积为61030.52公顷,该部分土地按现行重庆市土地整治政策可以纳入开发复垦的,可视为重庆市的耕地后备资源,但开发中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地,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 结论及建议

4.1 全市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形势严峻

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以及水资源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市宜耕土地总面积约15419.1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0.19%。而受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限制,可开垦土地资源数量更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形势严峻。

4.2 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利用没有规定的模式和标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寻求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特点紧密结合的后备资源利用方式。全市72.16%的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但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交通、经济相对落后,在布设土地开发工程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设,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真正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4.3 制定开发区域规划,避免滥垦乱开耕地后备资源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区域性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包括土地开发的规模、时序、地域分布,并制定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开发计划,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措施等。通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域规划约束土地开发行为,避免发生滥垦乱开的现象。

4.4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制订的分区指标中,地形坡度采矿用地≥6度,其他草地、裸地≥15度则为不宜耕;而重庆属于丘陵地区,山高坡陡,对于仅受坡度限制的后备资源中,采矿用地位于6-25度和其他草地、裸地位于15-25度间的部分土地按现行重庆市土地整治政策可视为耕地后备资源。因此,对于西南山地丘陵区,坡度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的限制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10,26(12):304-310.

[2]严长清,袁林旺,李满春.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异及开发时序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58-61,73.

[3]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2):304-310.

[4]王亚坤,周生路,张红富,等.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J].土壤2010,42(3):492-496.

[5]张颂念,胡月明,赵元,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广东土地科学,2013,13(2):38-42.

[6]任国柱,蔡玉梅.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对策[J].资源科学,1998,20(5):45-51.

[7]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等.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4-8.

[8]张凤荣,张迪,安萍莉.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量――从经济适宜性角度分析[J].中国土地,2002(10):14-17.

上一篇:校本研修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下一篇:返乡创业遭遇“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