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模型的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08 01:14:09

基于DEA模型的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无论是投资者、管理者、政府部门,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十分重视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科学的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还有利于政府监管,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目前,学者们进行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有杜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经济增加值分析法等。这些评价方法有的主观因素较多,有的计算和建模过程繁琐,有的所需样本量少,代表性差。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可以克服这些方法的不足,因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选取 2012年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进行经营效率评价和分析,以期为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提高经营效率提供参考。

一、DEA基本原理

在相对效率评价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运筹学家于1978年发展起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

alysis,DEA)。此后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数学规划,DEA对拥有数个输入和输出变量的单位进行有效性评价。DEA的基本思路是: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代表一个被评价单位,很多个DMU 组成被评价群体。首先,将变量确定为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分析投入产出比率,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然后,依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判断其是否DEA有效;最后,通过投影找出非 DEA 有效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目前,DEA模型有很多,主要包括CCR 、BCC 、FG 和 ST 模型,它们的假定有所不同,分别为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变动、规模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增。本文采用 CCR 模型来评价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假设有 n 个DMU,每个 DMU 有 m 种输入和 s 种输出,xij和 yrj分别代表第j个DMU的第i 种输入和第r 种输出,λj为各DMU的投入产出指标权重,xijλj和yijλj为此指标权重下的投入和产出。在保证产出的前提下,通过某种线性组合,寻找可能的最小投入。具体模型如下:

min[θ-ε(si-+sr+)]

式中θ为相对效率,ε通常取10-6,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si-和sr+为松弛变量。假设模型的最优解为θ* ,S-*,S+*,λ*,则有:

(1)若θ*=1,则该决策单元至少是弱 DEA 有效;

(2)若θ*=1且 S-*=S+*=0,则该决策单元为 DEA 有效,说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良好;

(3)若θ*

通过计算求解,改变原有的投入和产出,可以使非 DEA 有效的DUM达到 DEA 有效。令 , 为DMU对应的(x0,y0)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若 则代表 DMU 的第r个产出的无效量,即产出不足;若 则代表 DMU的第i个投入的无效量,即投入过剩。

(4)利用最优解λ*,可以分析确定决策单元相对的规模收益。

若λj=1,则规模收益不变;若λj1,则规模收益递减。

二、实证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建立DEA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投入产出指标能客观有效地反映 DMU 的绩效情况;投入指标之间、产出指标之间要满足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的要求;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容易获得而且在管理上具有可控性;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不能呈负数;决策单元的个数不低于投入指标数量与输出指标数量之和的三倍。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既要满足建立DEA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以上五个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确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就变得非常关键。对选定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做出经营绩效评价 ,相当于考察这些公司的投入产出比 ,因而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选取用于分析的评价指标。

企业的投入从大的方面来讲一般分为人、财、物三个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一般来说选取员工人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容易也比较科学,但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衡量则比较麻烦。因为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既有比较容易变现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项目,又有难以变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项目,所以本文用企业拥有总资产考察企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又因为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大都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研发投入也应该作为一个主要的投入评价指标加以考虑,视之为企业的技术投入。而产出的价值一般通过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考察,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很高的重叠性,因此本文选取其一净利润这个相对数指标来考察企业的产出。除了获利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也是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的产出指标还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经过上述的分析,最终选定投入评价指标为:总资产,员工人数,研发投入;产出评价指标则主要使用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二)数据搜集整理 本文选取截止 2012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与分析,在选取样本企业时剔除1家ST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即无效率经营),6家净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和11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负的上市公司,共41家上市公司。以各公司2012 的年报作为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自新浪财经网站),具体数据见表1。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Deap2.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548,0.659和0.832,说明我国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仍不乐观。2012年位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有效生产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1)的上市公司有12个,分别是青鸟华光、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猫、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金亚科技、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占29.27%。其中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技术和规模均有效(纯技术效率=1,规模效率=1,综合技术效率=1),这说明它们在总体水平,资产、人员和研发投入水平,技术水平及规模水平上都相互匹配。但是另外7家 上市公司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和金亚科技的仅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都小于1,这说明他们已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规模的无效是导致综合技术无效的主要原因。

(1)综合效率分析。综合技术效率以投入导向的DEA模型为基础。若综合技术效率为1,则说明该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以有效的方式生产,处在生产技术效率前沿面上;若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该上市公司处于非有效状态。将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按照高低顺序分为5档,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

第一档,综合技术效率为1,共有5个,是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东土科技,占12.2%,处于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状态。

第二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8~1,只有3个,占7.32%。远望谷、星网锐捷和中威电子综合技术效率稍落后,相对其他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比较接近DEA有效。

第三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6~0.8,有8个,是波导股份、闽福发A、新海宜、光迅科技、银河电子、金亚科技、中海达、硕贝德,占19.51%。这几家企业综合技术方面仍存在改进,在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中略显落后。

第四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4~0.6,有11个,占26.83%。这12家企业处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的中下游水平,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综合技术效率较差。

第五档,综合技术效率为0.4以下,有14个,占31.14%。宁通信B垫底,技术效率仅有0.084,与最高值相差0.916。而武汉凡谷、三元达、毅昌股份等的综合技术效率同样极低。由此可见其技术改进、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低下。

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548,很明显过半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都低于均值,通信及相关设备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不容乐观。

(2)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代表不同的价格机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所形成的要素可处置性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属于非规模经济性的。41家上市公司中纯技术效率有效的有青鸟华光、中国卫星、波导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猫、闽福发A、光迅科技、星网锐捷、金亚科技、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占总体的29.27%,位于生产有效前沿面。但是除了这12个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外,高于0.8的只有远望谷、日海通讯和中威电子。而东方通信、同洲电子、新海宜、通鼎光电、银河电子、中海达、邦讯技术、硕贝德纯技术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处于0.6-0.8之间。还有18个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位于0.6以下,低于均值0.659,说明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各投入要素组合的合理性仍有待提高。

(3)规模收益分析。规模效率代表了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当规模效率为1,表示该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具有规模效率;若规模效率小于1,则表示规模无效率。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业的规模效率为1,达到最优,规模效益状态不变,即使增加投入,产出也不会改变。中国卫星、波导股份、大唐电信、长江通信等24家企业的规模效益状态为递减,投入增加,产出反而会减少。剩余的1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益状态为递增,投入增加,产出也会增加。规模效率均值为0.832,而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川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同洲电子等17个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均已超过0.9,表明我国大部分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接近合理。

进一步对41家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分类,得到表3。从表3中看到,青鸟华光、南京熊猫、数码视讯、初灵信息和东土科技处于最优规模。规模过大的有11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卫星、波导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等,投入过多,却没达到相应的产出,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缩减调整其投入要素结构,将生产调整至最佳状态。星网锐捷易改进,相对来说容易提高规模效率。而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创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等16家企业处于技术无效率,三元达、毅昌股份、宁通信B、国腾电子、信维通信、佳讯飞鸿和邦讯技术规模效率过小,离合理状态还有差距,企业应扩大资产、人员和研发投入,努力提高获利水平及发展能力,快速实现规模经济。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 DEA 模型评价分析了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41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的企业经营效率。结果表明,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并不理想,平均绩效值仅为0.548,仍有45.2%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企业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其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以实现综合技术效率有效。

(一)提高管理水平 影响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由于发展年限不长,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较为缺乏。不仅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也较差。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适度调整企业规模 中国卫星、波导股份、长江通信、烽火通信、闽福发A和鑫茂科技等应在规模上作出缩减调整以增加产出,达到合理规模。大唐电信、东方通信、四创电子、特发信息、四川九洲、同洲电子、新海宜和远望谷等处于技术无效率,所以要把追求规模和资源的高效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三元达、毅昌股份、宁通信B、国腾电子、信维通信、佳讯飞鸿和邦讯技术规模过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所以应该加大投入的规模,提高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

(三)提升技术水平 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59,将近半数的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且实验结果表明,技术效率过低是影响通信及相关设备业上市公司总体绩效较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企业加强管理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加快技术创新,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的方式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其技术效率,实现盈利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肖玲、宋刚:《浅谈杜邦财务分析法》,《金融经济》2007年第24期。

[2]岳文忠:《经济增加值(EVA)及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22期。

[3]曹小秋、白雪岩:《物流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实证分析》,《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年第20期。

[4]于书凤:《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糊模综合评价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第9期。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背后 下一篇:上市公司大股东变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