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一场引人入胜的展览?

时间:2022-09-07 11:34:49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频频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何出奇制胜无不成为艺术家、策展人需要耗费心力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如今的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一幅美妙的油画、一件冰冷的雕塑,或是一个静止的装置所能带来的精神享受。

“艺术融入生活”这句话并不能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泛泛之谈,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如果并非每个人都能有幸成为艺术家,那么起码可以从一场展览中获得启发,培养一种意识和美感。那么,究竟该如何打造一场引人入胜的展览,博取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呢?在我看来,互动、独创、新奇、特殊、艺术家等关键词都成为了不可忽略的制胜法宝。

互动体验 增加观众亲密度

重要指数:

比如,今年3月20日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始的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首次中国个展《无相万象》(Nothingness is not nothing at all)。该展集中呈现了艺术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作品,包括装置、雕塑、绘画、手稿和影像等,以及为本次展览空间所特别打造的新作。

展览一经开放就吸引了超多人流,网络上更是好评如潮。而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则是源于它区别于普通的展览,打破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沉默,让艺术品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并通过互动式的体验提高了观赏者的乐趣。

例如,展览中最受欢迎的一件作品《美》是埃利亚松1993年的作品。在全黑的空间中,由安装在天花板上的软管喷射出细密的水珠,形成一片水帘,再由聚光灯将光束投射其上,于是便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光晕。观众可以站在水帘之后,随意走动,尽情感受眼前这片细腻的水滴所营造出的迷幻场景。而更为神奇的是,彩虹会随着脚步不断移动变幻,呈现宛若梦境般的朦胧之美。

而更为珍贵的一点是,由于它是由灯光、水珠和眼睛所组成,因此每一道彩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更让此成为了好似艺术家为每一个观众所特别定制的艺术品,让前来观赏的人都因此有了一份专属感。因此尽管免不了会被水淋到些许,但大家似乎都毫不介意,也难怪这里时常会排起长队,毕竟这种新奇的体验也并非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风靡上海滩的《雨屋》,也是创下了史无前例的观展热潮。即便是“排队4小时,游览10分钟”这样悬殊的时间差异也丝毫阻挡不住人们的脚步。“你可以尽情漫步雨中,却滴水未沾。”只要这样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展览,就足以令每个人都不禁跃跃欲试了。

因此,这类展览致胜的原因就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人们的猎奇性,让平时一直处于被动位置的观众一跃成为主角,作品则隐退其后成为陪衬,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大大提升了观赏者的好感度和积极性。

满足炫酷心态 引发传播热效应

重要指数:

其实早在3月底开始,我们就已经从各种渠道被“安利”了《无相万象》:微博、朋友圈、公众号,都纷纷推荐了这个展览,并将它称之为“最适合拍照”的展览。于是,相比冰冷的文字,照片似乎更有说服力,大批前去观赏的观众开始分享在展览中的照片,甚至作品也成为了炫酷的最佳道具。甚至有某些艺术圈的微信公众号,用了“最适合把妹的展览”这样对年轻人而言非常吊人胃口的标签,来宣传该展!

自媒体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代言人。这让很多的艺术展览如今都不再需要仰仗大众媒体的报道,而自会有大批的参观者为他们宣传。不过这一切的前提,自然是展览本身要有足够多的看点,才能让人有刷爆朋友圈的欲望。

依靠作品《你的多元视野》,可以拍出一张多个角度的人物肖像,如果你没有密集恐惧症或者足够自恋的话,非常值得前去一试;而之前提到过的《美》,则更被大肆宣扬成“把妹利器”,因为如果你让心仪的妹子站在水帘背后时,她是完全看不到前方的一切,于是乎在这样自然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获得一张具有大片般朦胧效果的照片,她自然会对你好感大增;《环形彩虹》利用一面缓慢旋转的亚克力棱镜,透过光线,投影在墙上形成彩虹的样子,如果你找对角度,可以拍出身处环中的人影轮廓照片,非常有意境。

这应该是在普通展览中所获得不到的体验,因为你不可能有兴趣站在一幅名家画作前来一张合影,这就如同是像“游客到此一游”般枯燥乏味。但一旦配上这些新奇有趣的元素,则会立马让你的朋友圈也瞬间变得“高大上”了起来。

独特材质 惹人惊艳赞叹

重要指数:

对于一个展览来说,如果还是把创作重点聚焦在画作、雕塑、摄影等这些基本的元素上,自然会令人心生厌倦。如何使用独特的材质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是现在的艺术家必须要准备的课题。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此次特别为上海龙美术馆“量身打造”的大型场域特定装置《开放的金字塔》,就是由铝制框架和反光面板所组成的。这是进入展馆后最先能看到的作品,悬挂在第一展厅11米高的清水混凝土拱顶下,离地2.5米,开放式塔尖处的聚光灯在“金字塔”内部投射出明亮的光圈。当观众置身其中时,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而随着视角的变换,渺小和广袤,散点与群落,被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立体的错觉空间,激发出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再往里走,观众会看到由24个水晶球组合而成的《天空凝时环》,远远看去可能平淡无奇。但随着不断地向前靠近,就会发现透明水晶球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利用空间和光线的巧妙结合,埃利亚松为大家打造出了一个视觉的魔法,令人倍感神奇。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埃利亚松就不断地以自然与科学介入艺术创作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充斥着自然的清新,更富有绝妙的设计感和无限创意。在名为《幸福》的作品中,观众可以从视平线高度的狭窄水平开口窥视一个不停变幻的世界。作品内部被紫外线灯管照亮,无数泡泡飘散其中,在飘向黑暗高处的过程中会因光线照射而变得闪亮多彩。

而由于整个展览内都没有明显的标志,因此这个栖身于缝隙间的作品很容易就会被人所忽视。而当我驻足停留细细观赏时,就会发现这些美妙的泡泡不间断地出现、消失和变化,并在这之中持续碰撞、融合或爆裂,最终沉入平静的水面。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轻盈浪漫的感觉。

这些有别于传统的材质都带来了奇特的视觉效果,不仅吸引到人们的驻足,更提醒大家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事物。正如埃利亚松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表达,同时也关乎所有人,我通过自己的作品邀请人们进入我的世界,希望借此唤起他们对自身世界的领悟。”

名流名家 引爆城中热事

重要指数:

如果说,以上这些元素在展览中实在是有些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如果能够保证艺术家本身的“腕儿”够大,自然不用吆喝也会有大批慕名者前赴后继地挤爆展览现场。

前年的莫奈展,达到了40万的观展人数;去年K11的达利展、环球港的传奇毕加索大展也都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然而在这些看起来数量庞大的观展人群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铁杆粉,甚至对艺术也并非有多么热爱,但就是冲着名艺术家的头衔也要去凑个热闹,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城中热事。相比艺术本身,这样的展览似乎更多的是在那段特定的时期成为人们交往时的谈资,确保大到艺术圈,小到平凡生活,都能感染到这派热闹的气氛。

也许有人会说,以上这些林林总总会不会让艺术成为了配角,而人们只顾在那里自娱自乐却忘记了真正去感受作品呢?其实这是多虑的。举办一场展览,其最终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吸引世人的关注吗?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展厅变成自己休闲娱乐的场所,去颠覆过往刻板的艺术欣赏方式,也许才更容易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更能让艺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大量的关注之后,展览中作品所蕴藏的意义与审美内涵,也将随着传播的扩大被更多人去理解和认同。

上一篇:小型旋翼无人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下一篇:以稻草为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