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探析

时间:2022-09-07 09:49:08

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探析

【摘要】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从产品属性、资源配置、成本收益三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存在的困境,提出必须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建立差异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收费 标准 成本核算 资助体系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我国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实行学位制度。

有关硕士研究生是否实行收费入学的问题,很早以前就进行过讨论。大概从1997年开始,由于本科收费并轨工作已基本完成,于是有许多人就猜测是否紧接着就要实行硕士研究生收费。但事实是时间过去了数年,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没有实行收费,而且由于扩招,公费的比重还有所增加。

在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时间临近的时候,“读研究生要自行缴费”的说法在考生中流传颇广。当时针对这一说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从长远看,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必然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完整方案。

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于1978年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据统计,当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6.3万人,经过考试之后录取10708人。

201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有151.1万人报考,教育部计划招收49.5万硕士生。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5.6万,连续三年年增长超10万人。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硕士生招生规模已是1978年的近50倍,与198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规模相当,约为1977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的2倍。

据统计,1994―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及报名人数增长率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伴随录取人数的快速增长,考研报名人数也快速增长,2008年以前,保持了近20%左右的速度增长,录取比例从1996―2001年间的20%左右上升到30%左右。2008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滑。经济因素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因素之一。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量毕业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2009年后考研人数开始反弹,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但增长趋势逐渐放缓。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及报名两方面都步入了平缓发展的阶段,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时机也逐步显现出来,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而且,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理论及其实施困境分析

1、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理论分析

首先,从产品属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这种性质就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到底应不应该收费。而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原则,研究生本身就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之一,所以应该分担教育成本。

其次,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对研究生教育收费有利于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决定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由于有限的财政难以支撑起庞大的教育支出,势必会导致公共资源投资失衡。这不仅没有使公共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稳定发展。

最后,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相较于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社会收益率。其投资收益除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基本上由受教育者本人获得,个人作为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受益者,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困境分析

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其理论及实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收费政策的实施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首先,研究生收费标准难以确定。虽然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都持肯定态度,但是具体到到底应该收多少的问题上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研究生收费标准应该按照成本分担理论来确定,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迄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其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受到挑战。当今教育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了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中原因除了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导师对研究生投入的时间及精力不足之外,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是在校生,无法获得独立生活的收入,高昂的学费带来的负担迫使他们从事兼职工作,从而分散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与研究生收费政策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没能够得到广泛有效地实施,没能够使收费政策达到最初的激励目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从中收效也不大。

最后,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引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研究生收费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学科上的差异,实行差别收费。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收费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私立高校高于公立高校;二是对外地学生收费高于本地学生;三是著名大学高于一般大学。而我国的研究生收费标准主要是参考改革前标准,并结合各高校出台的政策来确定。这一标准不仅反映不出教育成本在不同地区、学校、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不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四、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建立差异性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

虽然我国有许多学者对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精确测算研究生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研究生教育成本应当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各专业不同而相应的有所差距,需建立动态的收费标准。在确定具体专业研究生所需教育成本的基础之上,还应考虑研究生本身具备的人力资本的差异,根据各方“利益获得”原则进行成本的合理分担。

另外,收费标准核定方面除需考虑利益获得原则外,还应当体现“能力支付”原则。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高等教育成本与人均GDP之比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国家仍应承担研究生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此外,在市场供求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学“名牌效应”以及专业“冷热效应”也应显示出不同的收费标准。最后,研究生教育的收费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收费调整期之内,要合理调整收费的上下限。

2、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

国家在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前提下,首先应完善对研究生的教育资助体系,从而逐步帮助研究生解决读研期间的经济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都非常完善,他们的研究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资助,包括政府、高校、慈善基金会、私人组织及个人;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我国现行的普通奖学金制度只能起到“助学”作用而非“奖学”,优秀奖学金由于覆盖面小,额度低,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此,奖学金制度有待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激励研究生加倍努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从而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其次,建立高校间的竞争机制。各高校作为教育产业中的主体,同样需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各高校的收费标准以及其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性价比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提高,那么各高校作为“生产主体”,根据供给决定价格,必须遵守市场规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再次,引入金融机构,加大研究生贷款力度。贷学金制度是国际通用的助学方式,我国在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后,应加大研究生贷款力度。由于研究生还贷能力较高且信誉普遍较好,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日后的潜在客户,因此金融机构应出台文件简化研究生申请贷款的手续,放宽贷款的条件,提高申请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增加贷款金额,降低贷款利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助学贷款。

最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或资助研究生教育。例如,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育部门以外的研究机构、慈善团体、企业等设立专项奖学金或者投入定向培养基金,或者提前与研究生签订培养合同。这样,既能扩大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来源,又缓解了国家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提前储备人才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彭拥军: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3] 陶红:研究生收费与资助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7(1).

[4] 梅锦萍: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5] 李硕: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1).

[6] 黄宝辉、王吉培、熊希彦: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调查研究――基于四川省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问卷的分析[J].成功(教育版), 2009(3).

[7] 樊华强:困境与出路:我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8] 中国教育在线[EB/OL].http:///.

[9]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EB/OL].http://.cn/.

上一篇: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下一篇:湖北省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优势分析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