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的思想内涵应深解

时间:2022-09-07 09:48:32

《论语》十则的思想内涵应深解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是夫子圣人及其弟子的圣贤言论。那么,蒙童是多大呢?蒙童是指知识未开的儿童,旧亦指已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那么,蒙童应该是指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了。但《论语》十则却是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生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了那些“蒙童”。

既然是“教育”,让孩子读懂句意并且背得是必要的,但读懂后呢,自然是要获得教益了。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则建议说:“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云云。这似乎有违夫子圣人的初衷,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不接受思想教育呢?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人有高尚的情操呢?“教儿婴孩”,再不教,孩子的思想恐怕会更加扭曲,孩子真的应该接受圣人高尚思想的熏陶了。所以,我认为,《论语》十则的思想内涵应该深解。

那么,怎样深解圣人思想呢?我们且不谈“孔子曰‘仁’,孟子‘取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些观点。就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吧。《教师教学用书》如是理解:第一句(本句)讲学习方法。“时”,这里是副词,时常;也有人认为相当于“以时”,可以理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显然,把“说”理解为“高兴”了。

这里便有了几个疑问:

1、夫子教学,应是以育人为先,知识为后的,《弟子规》明显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故,为什么一定要将“学”理解为“学习了(知识)”呢?

2、“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真的会让人高兴吗?那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学得那么不开心,那么烦恼重重,要死要活的都有呢?

3、“学”就只能理解为“学习”吗?“习” 就只能理解为“实习(温习)”吗?“说”就只能理解为“高兴”吗?

故,针对上面疑问,又不违背夫子教学的本意,我个人提出下面观点:

1、“学”应理解为“掌握并且弄懂(圣人道理)”。

2、“习”应理解为“放入生活中反复实践”。

3、“说”应理解为“从内心发出喜悦”。

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为:“掌握并且弄懂了(圣人道理),并且常常(把道理)放入生活中反复实践,不也是能从内心发出喜悦的吗?”

例如:“知足常乐”,这便是圣人道理了,背诵且能理解是不能给你带来愉悦的,要把它放在生活中去运用才行。孔子最钟爱的学生无疑是颜回。《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贫穷,但颜回快乐,这便是“知足常乐”的明证。其实,我们的快乐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是来自我们内心世界的满足,如果将“知足常乐”这个道理放入生活中反复运用,快乐肯定属于您。

又如:“吾日三省乎吾身”, 这便是圣人道理了,如果你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含义,并把它放入生活中去反复运用,你绝对会受益匪浅。此句的含义教参书是这样译的:“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后面举例: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其实,仅这三例的反省是不可能给你带来内心的喜悦的,其实,夫子圣人的话根本没完,反省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弟子规》说:你今天孝敬父母了吗?你今天尊敬师长了吗?你今天爱护其他人或物了吗?你今天吃饭挑剔了吗……?佛教更严格:你今天发脾气了吗?你今天嫉妒别人没有?你今天有没有骄傲自大,有没有看不起人?你今天看到好的东西有贪念吗?你今天是自私的吗?你今天是善良的吗?你今天有杀害众生的念头吗?你今天心里是宁静安详的吗……?如果你真的每天像这样多次反省自己,并且慢慢地除掉这些坏习气,你心里怎么不生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呢?

那些高僧大德不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淘净自己心灵上的尘垢而最后修成正果的么。而他们的内心深处的乐,远远大过外部刺激给人带来的乐。佛教中的“法喜充满”就是这种乐的具体体现。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解《论语》十则的思想内涵,那孩子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不要认为我们的孩子听不懂这些,他们可聪明着呢!

上一篇:小欢喜 第7期 下一篇:管理者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