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09-07 06:13:51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创新教育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主要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来阐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思维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19-0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1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制作电脑作品,包括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电脑动画、网页制作等比赛,参加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每年均在省、市取得一、二、三等奖。通过参加作品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同时,也在校园中形成了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2 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诱导法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发生了兴趣,他就会产生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并且注意力集中、持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是对游戏、活动有着天生强烈的需要。因此,从兴趣入手,诱导儿童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唤起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例如根据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于是依据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学习收集各种信息的方法:可以上网搜索,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可以听广播、看电视,可以从报刊杂志上了解,还可以向老师同学咨询等等。并操作演示怎样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跃跃欲试。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这是老师在有意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播撒信息意识的种子。

2.2 交流法

交往需要的满足也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除了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外,还可以采取其它方式进行交流,如作品交流、素材交流等。例如,在讲完电子板报的一般制作过程以后,我布置给学生下一节课的操作任务是自己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电子板报送给同学或老师,主题是保护野生动物,要求同学们回去分类收集,到网上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图片和有关介绍的文字,完成后大家交换板报,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板报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图文并茂。每当学生看到别人找来的图片,教室里一片“哇”声,马上会有人问:“这是在哪里找的?”还有不服气的声音传出来“我知道还有个网站的图片比这还漂亮……”通过交流,学生学会了借鉴,学会了资源共享,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3 活动法

心理学认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结合教学开展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对活动的需要,也能满足他们认识的需要,更能满足他们成就的需要。因此适当地开展竞赛性的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增强实践能力,而且能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为此,我在每个单元学习完毕后都组织一次主题性电脑制作比赛活动,要求学生们广泛参与,可以几人组合分工协作以小组为单位参赛,也可以个人参加。主题自定,但内容要积极向上,体裁不限,好的电脑作品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竞赛。例如有的同学三人组合忙了一个星期,制作出了水平较高的电子报刊,只要一般刊物所有的要素,他们也一应俱全。据他们介绍,事先他们在书上、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后来又觉得有些资料与主题要求不相符便去掉了。瞧,在实践中他们自然就学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了。

通过以上学生参赛成果的展示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无疑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发展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4 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

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去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4)给自选图形填色;(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有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3 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1(8):42-45.

[2] 霍益萍,张人红.发达国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0(19):65-68.

上一篇:如何教好初中化学课 下一篇: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