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句句透真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

时间:2022-10-11 04:31:08

摘 要:文学即人学,文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内心世界的独特情感。文以载道,情为心声。语文教学,如果教师处处渗透着细腻的情感教育,从中发掘出深刻的人文精神,一定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以情感为主线,课堂教学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5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思想取向及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接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

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流光溢彩的文字中,处处透着动人的情怀。要真正让学生读懂作品的内涵,让文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方法渗透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恰当、有效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呢?

1 居高声自远

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有着超越常人的敏锐情感,让丰富的情感体验包围着自己。假如教师本身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就一定不会比学生挖掘到文字中更多的真、善、美。教师未必是诗人,但可以有诗意和豪情;教师未必是画家,但可以有画家一般洞悉纤毫的眼睛;教师未必是音乐家,但可以有音乐家的唯美理念。时刻保持着这份敏锐和灵气,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丰富而独到的情感,在文本中比学生发现更多的美,在脱俗的谈吐中透着让学生折服的情怀。

韩愈的《马说》,笔者紧抓文本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三个角色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在表演中让学生挖掘出“伯乐”的难得、少有;“千里马”的怀才不遇、悲惨遭遇、内心的郁郁不平、愤懑和渴望得到重用的急切心理;“食马者”愚妄无知、狂妄而不可一世的神情。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才能精心设计,也让学生在文本的真实体验中发现真、善、美,从而更加喜爱语文。

2 未成曲调先有情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环境和境遇之下的产物。教师如果能抓住文本的情感个性,恰当地设置导语,有效地创设合适的情感氛围,定会在教学开始之初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就会创设出一种学习的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期待,从而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文本,亲近作者。

3 先声夺人,声声入耳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情感教育应寄托于朗读教学之中。教师饱含深情的示范性朗读有着“先声夺人,声声入耳”的效果。朗读声音、声调向学生传递着教师本人对文本解读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和形象的展示。试想教师示范朗读中神采奕奕的神态,气宇轩昂的气质,悦耳动听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语调,沉醉其间的表情、逼真传神的语气,怎能不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文章的风格,决定了朗读的风格。朗读的语调、声音或明快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或高亢或委婉。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通过朗读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真诚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内心情感,才能切实体会。余映潮老师在讲述《马说》一课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而是紧紧扣住朗读来完成的。他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给文本划分朗读节奏,基本读懂并理解文意;第二步,体现文本中的十一个“不”字,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作者写“不”的目的,来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第三步,抓住全文三段中段末的“也”来反复研读、探究、感受作者的内心诉求。因此,好的朗读是文本解读成功的基础。

4 出情入理,深度解读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并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让学生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领会作品创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5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传递,一定是建立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去获得分享。在教学之中,如果教师能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真诚地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的提升。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感人,笔者改变传统教学中“月台送别”的赏析,而是紧紧扣住“我”的四次流泪来细腻地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受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间浓浓的深情。上这一课时,笔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进行交流、分享。曾有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爷爷―― 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朴素得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却在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述中,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与一致好评,在笔者鼓励之下该生将这些内容写成了一篇动人的作文。通过有效的分享与交流,使动人的情感得以传递,让短短的一堂课得到了延伸。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一定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发自内心地喜爱。因为学生在其中真正地、深刻地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动人情怀;体会到文字中最朴素的真、善、美;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感动;体会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 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循环式英语教学 下一篇:如何教好初中化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