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讲述活动中的提问与回应彰显精彩

时间:2022-09-07 04:38:12

让语言讲述活动中的提问与回应彰显精彩

俗话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幼儿语言讲述活动中更要做到“巧问巧答”。所谓“巧问”,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有目的的提问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指导幼儿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就是“巧答”。其重点在于“巧问”,即教师讲究提问的技巧、艺术。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巧答呢?笔者在此仅例谈几点。

一、简洁明了,让提问更有指向

【案例一】中班讲述活动《玩具博览会》教学片段

师:你要介绍的玩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幼:它叫大嘴巴狗。它全身毛茸茸的,有一个大大的嘴巴,上上戴着蓝帽子,身上穿着蓝衣服,样子很可爱。

师:你说的真好,让我喜欢上了这个玩具。那它有什么用处呢?

幼:它的用处可多了,它长得可爱,可以让人抱着玩。它像蓝精灵一样讨人喜欢,让人高兴。它的手上还拿着一根魔术棒,可使你变大、变小,变得更美丽。

师:太好了!我真的想买这个玩具。如果你当推销员,你要怎样介绍玩具?请你站到台上向大家介绍。

幼:各位好!我要介绍的玩具名字叫大嘴巴狗。它是一只玩具狗……它很讨人喜欢,在你生气的时候,你看到它就不生气了。它的手上还拿着一根魔术棒,可帮你实现美好的愿望。谁愿意把它带回家呢?

这一活动片段侧重以教师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创设一个“拍卖玩具”的特定情境。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有序地、逐步深入地进行讲述,激励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介绍玩具,在三个层次的语言引导中,鼓励幼儿不断反复地进行表达,从玩具的名称、特点、作用以及完整的介绍等思路不断地运用语言,从而有效地提供了幼儿描述和表达的机会,增加了语言运用的次数,较好地发挥了提问的支持性效应。

二、层次差异,让提问更加适当

【案例二】大班看图讲述活动《秋天的早晨》教学片段

A层: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在描述景物时用上一定的形容词,如:什么样的草地?什么样的苹果?小房子看起来什么样?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上要求更多更丰富的情节和内容。一个男孩在形容太阳时是这样说的:“太阳光金灿灿的,照得大地亮堂堂。”一个小女孩在编故事时是这样说的:“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许多红红的果子,它赶快把果子运回家,因为妈妈生病在家,正等它找东西回来给妈妈吃呢。”

B层:要求幼儿运用完整句式来表述,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如: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幼儿:“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果子,它把果子运回家。”

C层:要求讲清地点、有什么,能运用句式“有……有……还有”,如:在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幼儿:“在草地上有花,有草,还有树木。”

这一活动片段是面向全体幼儿、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指导,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开放多元,让提问更有价值

【案例三】中班看图讲述活动《猫医生过河》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也在小河边,你打算怎样帮助猫医生过河呢?

幼儿有的说,可以把大澡盆当船让猫医生划过河去;还有的说,请大象伯伯来帮忙,用它的身体当桥让猫医生过河……

师:你觉得这些答案中,哪些更合理、更具有可能性?

让孩子更深入地去分析,找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尝试了一些新的提问角度,如:(1)逆向式:如果没有其他小动物帮忙,情况又会是怎样?(2)后诘式:如果只能用一块木板,可以怎么使用?(3)发散式:生活中有什么办法可以过河呢?

这一活动片段中的提问抓住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由此延伸拓展,将整个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提问的主线。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

除了上述几点,要做到精彩的提问与回应,还需要通过巧妙地选择提问的时机,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段(示范、图解、操作等),融合其他的教学内容(唱、跳、画、做等),以及恰当地处理语气、语调、快慢停顿等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精彩的提问与回应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审视和反思,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在一问一答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师幼之间关系和谐,情谊浓浓。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在其中萌发了,建立了,提高了。

[参考资料]

1.华道金《对儿童话语权的思考》(《幼儿教育》2005.1)

2.颜晓燕《探析幼儿语言教育中情境创设的支持性效应》(《上海托幼》2007.3)

上一篇:常州市体育中考的分析与反思 下一篇:浅谈中考作文的审题技巧和结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