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性化阅读的三种学习方式

时间:2022-09-07 04:33:33

浅析个性化阅读的三种学习方式

摘要:学生因为先天的素质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灵活组织学生采用选择型、体验型、探究型等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促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选择型;体验型;探究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41-02

正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学生因为先天的素质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这是我们研究教育的重要基础。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兴趣、需求的不同,对于材料的理解、感悟与评价会带有个性化色彩,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善于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选择型学习方式

选择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等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学生在阅读中通过选择性学习,不仅可以体会到学习是自己有兴趣、有能力、有目标的自我行为,而且可以培养选择意识,选择能力,使学生渐渐学会今后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和自己的发展道路。

教师要善于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给于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学生在不偏离主要目标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研究教材,往往一些说明性的文章中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事物介绍或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等均可以采取选择型学习方式。

如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要了解海底动物活动时各有各的特点,要渗透说明方法指导。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播放海底如梦如幻般的奇景,接着提问: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在这里有不计其数的海底居民,你可知道这海底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出示以下阅读要求:认真读第三段,读懂每种动物的活动特点,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或最擅长的方式,准备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一种动物的活动。

此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张扬。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是怎样说明的,再来选择一种动物,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介绍。教师给学生提示: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②可以合作表演或动作演示;③也可以用图画演示等。课堂里,学生认真地自学课好汇报准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生动有趣,并注意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方式,说明海参的行动之慢与梭子鱼的游动之快,教师顺势指点深化训练目标;擅长表演的同学合作演示乌贼和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前进;对于贝类一个学生直接把小手放在黑板上演示了“巴”字;还有一位学生则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伴随他的朗读展开想象,想象深水鱼游动恍若满天繁星的情景。

选择型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真正调动。正像罗杰斯曾说过的:“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二、体验型学习方式

体验型学习方式即在是阅读课上,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体验型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例如,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或是联想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验;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方式的朗读,在声情并茂中体验……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普罗米修斯因盗火而受到酷刑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笔者引导学生读课文,透过语言文字边读边想象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投影出示:炎炎烈日下,普罗米修斯饥渴无力的画面,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有的说:在悬崖峭壁之上普罗米修斯正在忍受烈日炙烤的折磨;有的说:普罗米修斯神态憔悴,已被折磨的有气无力。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播放暴风骤雨中鹫鹰的狞叫声,并以语言渲染:“即使这样宙斯还不解恨,你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提问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思维随之活跃,有的说:狂风暴雨中,普罗米修斯无法躲避,全身都湿透了,他在狂风中瑟瑟发抖;有的说:我听到暴风雨的怒吼,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心脏,他发出了痛苦的;还有的说:普罗米修斯为了整个人类,失去了自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在交流中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情感与思想逐步升华,此时再来读这段文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学生的发言融入他们对阅读材料与生活经历的真切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个体不同的看法,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

三、探究型学习方式

探究型学习方式是相对于讲授式教学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的途径,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型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高低、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个性色彩更加鲜明,个人专长更加得以发挥。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离开地球我们人类是否别无去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再去查阅资料,进行总结、推测、猜想。如果老师再来组织一个辩论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更大的释放。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不能偏离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进行方法研究、原因分析,如:《埃及的金字塔》去研究金字塔的建造方法,用语言或图画进行展示;《雾凇》一课深入地读懂研究文本,弄清雾凇的形成过程。但更多的探究过程,是进行语言文字理解感悟的过程,“探”的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并要“究”问为什么这样写。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激发学生产生“矛盾”,激起不同意见的争辩,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培养阅读创造力。

例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学生初步认识了扫路老人后,老师引导学生品悟人物语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每天这样扫路累不累?学生顿时发出了两种声音:有的说累,有的说不累。矛盾被揭示出来,老师就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以理服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埋头仔细读书,认真思考,探求答案。继而在品读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样又高又险的山路,每天一个来回,日日月月怎么能不累?“既然工作这么辛苦,老人为什么还说不累?”学生结合文本进一步揣摩,“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舍得走吗?”老人早退休了,但他仍在坚持义务劳动,他对天游峰充满了感情,更因为他的乐观、豁达,把扫路当成了乐趣,怎么还会累呢!

可见,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教师应给予尊重与及时的引导。如果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会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作为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体差异,灵活地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阅读自和选择权,经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感悟的过程,那么,就能使每一个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

上一篇:新课改让小学生快乐学习语文 下一篇:倡导网上教研 促进专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