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07 04:22:58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当今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就是具体体现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7-01

一、责任意识的内涵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二是人们对自己发生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性的经典论述明确指出:无论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当人们在情感上认同和接受了责任,责任的要求便成为个体内在的自觉意识,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动机。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中责任意识淡化已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不关心。例如,在入党的认识上,有一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将政治视为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而不是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在思想道德上注重关注自我、社会责任感淡化。信阳师范大学对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有46.63G的学生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公共场所发生的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仅有19.50G学生选择“马上制止”。这些问题的实质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集体责任意识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对社会、对学校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低。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将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愿望上,目标不明确,缺少主动性。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顺利就业,步入社会。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仅满足于考试不挂科,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降级或退学。

(四)生活盲目攀比,依赖父母。调查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条件也日益提高,导致大学生消费逐年提高,存在享受物质生活、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的现象,选择向父母要钱,过多的依赖父母,在这一点上说明大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非常薄弱。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容否认的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的思想也带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此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责任意识的变化,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很少采用是非原则标准,而更多的采用实际利益标准。

(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带来不利的影响。个别干部、贪污腐化、违法违纪,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困惑、迷茫,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家庭方面的影响。由于个别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使年轻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致使下一代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应对困难的勇气,缺少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责任意识

(一)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将政治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形成习惯。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提炼成为责任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注重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的理念。

(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在大学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自如。此外,应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学有所用,奉献于社会,服务与社会,进而培养了责任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责任意识关乎社会事业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当今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3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3.

[3]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8.23.

上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管理工作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