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探析

时间:2022-09-07 04:15:12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探析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因此,加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凝聚力不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班级;凝聚力

在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曾经指出:“要坚持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不难看出,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加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缺乏凝聚力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80后”,甚至是“9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因此,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从而使得大学班级缺少必要的凝聚力。目前,很多大学开始采用学分制,学生上课采取选课的方式,班级的概念更是淡薄,班会参加者寥寥,活动无人问津,班级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王燕在对江苏省南京市五所高校372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校系班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踊跃报名,积极参加”的仅有69人,占调查总数的18.55%;266人在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方才被迫参加,占调查总人数的71.5%;剩下的37人对集体活动毫无兴趣,占调查总人数的9.95%。

除了上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而导致班级凝聚力普遍不足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一是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班集体共同价值观念的培养;二是班级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机会;三是班级评优中存在不和谐竞争,不完善的激励机制反而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二、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1.形成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开展入学归属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会有强烈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因此,可以通过新老生见面会,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的方式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校、了解专业,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二是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可以让新生在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更深一层地了解认识我们的党,使其增强责任感,端正入党动机。

三是班级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班级归属感。所谓班级活动系列化是指可以通过每月定一个主题的方式,把各种活动整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系列。笔者在所带班级开展了一些活动,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如“月月生”主题班会,每月为当月过生日的学生举办生日会,使大家对于班集体产生一种班级归属感;“名人面对面”主题班会,通过邀请各界知名人士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激发了大家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爱世博”主题班会,大家通过世博知识竞答、世博志愿者介绍世博场馆、各类小游戏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上海世博会;“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观看防火影片、现场演示逃生技巧等多种形式,不仅增强了安全知识,同时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艺演示”主题班会,大家充分展示了自己多才多艺的一面,使得彼此之间更加了解。规范化是指每次活动都需要有策划、预算、详细的分工、宣传和最后的总结,可以全部由班委组织安排。

四是搭建网络班级建设平台,构建独特班级文化。笔者在带班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是:建立人人网、QQ上的班级群,通过日志相关信息,通过相册展现班级风采,通过群聊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撰写班级日志,每天按照学号由一位学生写下当天学习生活的感受,当学生们轮完之后,辅导员也参与其中写一篇日志,再依次轮流,这样使大家能够对于彼此更加了解,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五是关注贫困生,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贫困生是学生中一个较大的群体,关注贫困生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心。对班级的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分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认真仔细地做好奖助学金评定、贫困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工作。贫困生经常会由于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摆脱自卑心理,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

2.建立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首先,明确班级工作定位。将班级工作定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与成长。每个班委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班级工作?那么,给班级工作的定位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所以班委腾出自己一定的课余时间参与班级工作,除了这本身是一种荣耀以外,更重要的是,参与班级工作能够服务同学,并在每一项管理工作和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提出这一定位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做班级工作,班级工作到底能给予他们什么,从而在精神上提高班委们的工作热情。

其次,优化班委结构,明确分工,提高团队凝聚力。建立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职责,赋予相应的权限,互不交叉,使每个学生都有权有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班委设置方面,除了传统班委、团支委的设置以外,另外设置一个人员流动的班委工作监督机构,由班级同学参与,开班委会时列席参加,并收集和反馈班级同学对班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班委工作分工方面,班级工作以基本分工负责制为主,班级的具体事务每个班委都要参与其中。

再次,坚持班委例会制度,加强师生互动和沟通。通过每周与班级班委的交流沟通,能够进一步掌握班级的动态,了解班委对于班级建设的想法,同时也增强了班委之间的沟通,使得相互间的配合能够更加默契。

3.量化班级推优标准

当代大学生一直成长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多学校只抓智育,甚至只抓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长期以来,同学之间就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进入大学后,依然面临着成绩排名、奖学金名额、就业机会等多方面的竞争。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奖、助学金、入党评优等措施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很多同学的入党动机并不单纯,自然也就缺少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由此,一旦遇到各类评优选举,班级内部就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竞争,拉帮结派,充斥着唯利思想,班级团结氛围被打破。

在奖学金评定、党员推优等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通过民主推举方式推上来的学生,可能仅仅是成绩好、人缘好,其他方面并不突出,也不能给其他同学作出好的表率作用。因此,可以在推优选举办法中考虑群众基础、辅导员意见、党小组意见和社区意见四个方面的因素,并予以量化,分别给予适当的权重。笔者在带班实践中采用了分别为40%、30%、20%和10%的权重。假设有5个候选人,那么在每一个考虑因素中,5个候选人中得票最高者得5分,依次4分、3分、2分、1分,再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相加,最终以得分高低来确定最后的人选,这样更能充分考虑候选人的各方面表现,同时也可以使同学们能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进行竞争。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繁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飞.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新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4).

[2] 王燕.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3,(1).

[3] 季枫.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前沿,2004,(10).

[4] 郝亚勤.浅论辅导员与高校班级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9,(5).

[5]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 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7]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职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高中美术课改下的美术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