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生命里的科学线

时间:2022-09-07 12:19:13

姬十三:生命里的科学线

果壳网的CEO姬十三和员工们在开放的大空间里一起办公,他坦然地坐下来由着摄影师拍照。办公区的另一角,几个女员工正在寻找收留的流浪小猫。

有人说,学理工科的人,如果聪明又不呆不迂,那是很上品的。眼前的姬十三就是一个,难得的是,他组织起科学松鼠会后,上品的理工男女一个接一个地在网络上冒了出来,让年轻人恍然惊呼,原来科学界如此欢乐有爱。这位爱文艺的理工男,如今的定位是创业者,几年间的角色转变,姬十三与苦做伴,乐在其中。

乔布斯说,他的生命中一切改变的源泉是,在往回看的时候可以将过往的点滴以某种形式串连起来。对此,姬十三很认同:“我特别在乎我的人生可以自圆其说。”于是徐徐道来,他生命里的科学线。

多少年寻找我的科学线

“我是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干嘛。”姬十三说。高中的时候,姬十三喜欢看哲学书,看得多了他会想: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想得多了,他认为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哲学。生活在浙江舟山的小镇上,害羞的姬十三不好意思跟老师或者其他人讨论心中的疑问,就在辞海里翻找解释:哲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生物学是什么?生命科学是什么?高考的时候,他选择了生物学,感觉这更接近他要寻找的。

1996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学系就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后,跟很多大学生一样,姬十三有很大的心理落差。高中生接触到的生物学,是动物和植物,是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大学里的分子生物学却是实验室里配溶剂、显微镜下看东西。姬十三不喜欢做实验,不喜欢重复的工作,但是他又觉得学习知识非常重要,所以即使苦闷,还是坚持。

本科毕业,姬十三选择了神经生物学作为研究方向,他到复旦大学读研。“我依然觉得这个学科可以解决我想的那些问题。虽然我觉得自己不是很擅长,但是还想试试看。因为神经生物学是研究大脑里想的问题的学科。”姬十三说。

从本科读到博士,十年间,姬十三一直在困惑中。姬十三觉得这个学科很重要,意义非凡,研究生期间,他发了几篇论文,是实验室最优秀的。同时,他不喜欢当个科学家,埋头在实验室里,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取得傲人的成绩,比如拿诺贝尔奖。难道自己只能当个职业科学家?那时候的姬十三找不到出路。

2004年的秋天,依然在苦恼中的姬十三偶然地拿起笔,把科学和写作结合起来,开始写科普文章,陆续发表在科普杂志上。姬十三觉得做这件事自己开心,又能做得好。很快他就不满足在科普杂志上发文章了,开始琢磨《三联生活周刊》、《外滩画报》等媒体的专栏。姬十三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琢磨,在有限的字数内,选择写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写透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怎么样才会让读者在看食评、影评的同时不觉得科普文章很突兀,还有科学的特色。姬十三说,他用一股科研工作者的劲去搭配“文字的料”,像一轮轮地做实验,乐此不疲地写文章,把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我在实验室得不到太多成就感,吭哧吭哧三年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发得好,只能算你在复旦还是比较好的,在上海比较好的,在中国比较好的,跟全球比起来没法比。”倒是科学写作让姬十三很有成就感,不安分的他在“不务正业”中找到了一条道路。

2007年,姬十三博士毕业,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出国做博士后,也没有去高校当副教授,而是让人意外地当起了自由撰稿人,看起来很不稳定,听起来有点不着调。很多人不理解,姬十三说做这个决定没有太多犹豫,但是也不轻松。“虽然不搞科研了,可是我可以看别人做实验,可以和最好的科学家对话、聊天,接触到最新的科学进展,把他们的东西通过我的工作展现给公众,这很重要。科学写作没有背离我最初的想法。”就这样,姬十三开始在媒体的圈子里打滚,跟很多文化人接触,他觉得这样混搭的身份很不错。

还在这条线上的创业青年

10年科学训练,3年科学写作,8个月的自由撰稿人后,姬十三写得越来越少,说得多想得更多,身边的人也越聚越多,他从公益圈的边缘走到了创业者的前沿。

当上自由撰稿人,姬十三平均每三天写一篇文章,每个月写十几篇,稿费收入上万元。从千字的专栏到3000字以上的特稿他都在写。好现象是大众媒体对科学的接纳度越来越高,姬十三认为其实科学原本应该是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元素,之前媒体上出现的不够,多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稿件。

那时候,以科学写作为职业的人在国内一个巴掌数都显得多,在业余时间大量写稿的人也就十来个人。几年写作中,姬十三觉得这个圈子太冷清,大家凑在一起都不够玩一局杀人游戏的。素来爱琢磨的姬十三想:是不是可以让大家更多地聚集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因为科学写作,很容易中途放弃,大家抱成团一起来写,会比单打独斗更好。于是,在一次MSN上聊天时,姬十三表达了这个想法,很快科学松鼠会的名字敲定,他们建起了一个私密的论坛。他们把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他们的科普文章秉持专业科学精神和幽默八卦的文风。

那是2007年的11月,6个月后,科学松鼠会的群博客正式上线,到2008年底,科学松鼠会已经有100多松鼠会员,网站是国内科普垂直网站里面最大的一个,很大比重是原创文章。“科学松鼠会蹿红”事件与神七上天这样的话题一起入选中国科协评出的2008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这期间,姬十三离开上海来到北京,他在一家美资百科网站任高级编辑。2009年4月,姬十三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松鼠会中,有朋友评价一无所有的他有浙江人的闯劲,姬十三的想法很简单:事情做好了,个人利益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辞职后,姬十三艰难维持科学松鼠会。科学松鼠会没有获得非营利公益组织的身份,几次申请公益资助项目,得到的评价是:科普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他们只好学别人先注册成公司,凑出10万元,满打满算可以坚持大半年。姬十三的日子变得很痛苦,时常为了让公司活下去而发愁。于是接活,帮电视台写文案,帮公司写报告,两个月里赚来10万元,觉得公司又能再撑一阵。虽然煎熬,姬十三的心态不错,从此奔波求人,沟通、聊天、头脑风暴。当风投看中科学松鼠会的优质品牌来谈投资时,姬十三做出分拆的决定,保持科学松鼠会的公益性,投资的钱用来成立新公司。风投当然不能接受,谈了大半年,姬十三成功说服风投,于是科学松鼠会、线下活动果壳时间包含在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中,成立“果壳传媒”以期盈利,这包括一个新的科技传播网站果壳网和科技类图书出版公司“果壳阅读”。姬十三期望果壳传媒赚到钱后,能反哺包括科学松鼠会在内的“哈赛”诸项目。就这样,姬十三开始了创业青年的奋斗。

从松鼠会的口号:科学可以很流行,到果壳网的:科技有意思,姬十三解释,一方面是从科学到科技,科学加技术,范畴更大了。另一方面,科学流行起来是愿景、是目标,科技有意思是手段。怎么样让科学流行起来?让科技有意思。“还在那条线上,我不会变的。”姬十三笃定地说。向成年人普及科学要比向小孩子难很多,但是,姬十三知道,用对了方法,就可以撬动更多人加入、参与到科学传播的活动当中。

上一篇:问题来自优秀 下一篇:大嘴“逗号”潜伏在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