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看思维能力考查

时间:2022-09-07 10:09:47

从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看思维能力考查

从近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的趋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还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高考语文试题还增加了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权重,这成为了高考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今年是广西进入高中课改后参加新课标卷考试的第二年,本文就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谈谈对考生思维能力考查的情况。

一、思维能力的含义及内容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和整个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能力构成了智慧的核心,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便无法形成智慧。因此,无论是获得“活的知识”,还是将知识进一步发展为智慧,一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从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题看思维能力的考查

本文主要从全国Ⅲ卷语文阅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来分析高考语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一)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

1.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继续加大对考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阅读能力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主要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考查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应具备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剖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综合推断能力。从考查内容来看,今年的试题没有明确标识答题的信息区域,也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简单比对,而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意,侧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

2.语言文字运用题注重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语言文字运用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2015年相比,今年的第13―15题是选择题,考查内容稳中有变,如成语题由考查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到单个成语的运用,语句衔接题由辨析不同句式到虚词的辨析运用。第16、17题颇有新意,删除了连续多年不变的仿写语句题和句式变换题,保留了补写语句的句子衔接题,新增了图文转换题。句子衔接题要求“逻辑严密”,较过去“语意连贯”的指向更加明确,要求更高,侧重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表达的能力,设题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3.注重比较阅读,加大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题目要求考生对两种态度做出选择并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探究性分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的洞察力。而2015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第11(4)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同样是考查考生综合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由此可见,今年的试题在考查考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延续性。

古代诗歌阅读的两道小题皆为比较鉴赏题。一是比较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如“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二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前者难度较小,可以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分析;后者是课内外诗歌比较鉴赏,难度较大。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加了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考生答题实况分析及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

1.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求“读懂”,培养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观点,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的联系,兼顾各方又不忽视细节,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这是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6小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因此,③,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题的考点为表达准确、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从大处着眼,读懂语段的大意,把握核心话题。只有话题统一,表述才会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其次,考生要注意题目中“逻辑严密”的要求,它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衔接得上,并且句意连贯、脉络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解答时,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分析得出其内在逻辑关系,这样就不难找到合适的补写语句了。

实际上,这段文字说的是太空垃圾问题,中心话题是“太空垃圾”,文段共有5句话:第一句讲的是太空垃圾的形成;第二、三句举例说明太空垃圾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第四句说的是太空垃圾威胁人类生活;第五句说明如何清理太空垃圾,按照“形成―危害―怎么办”的思路安排语段层次。考生依据语段结构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答案:①都变成了太空垃圾;②受到太空垃圾的影响;③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考生在做这道题时丢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抓不到语段的中心话题,如有的考生在①处填写的是“就会坠入地球内”“使太空遭受迫害”“严重污染太空环境”等。二是没有弄清楚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如有的考生在②处填写的是“出现在周边的环境里”“遇到火箭残骸相撞的危害”“因车祸导致汽车报废”等,上下文语意不衔接。三是话题不统一,以③处为例,有的考生节外生枝,在③处填写的是“太空垃圾的清洁卫生及保护意识”“解决太空垃圾与生产垃圾”,有的考生则转移话题,在③处填写的是“报废物品回收保护环境”“如何清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回收太空的卫星”等。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小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的连贯性,也是考查考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题目不再是常见的多个句子排序的形式,更与2015年全国Ⅱ卷中出现的从语意相同但句式结构各异的四个句子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这种题型不同,而是要求选择恰当的虚词(关联词)填空。较之排序题,此题难度加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力度较过去有所加强。

关于语言连贯题的考查,无论是论述性文章还是说明性语段,考生在做题时都要先把握语段的主旨与中心,再厘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句子前后语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运用逻辑意义解析法,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行文结构之前后是否照应,这是解答句子衔接题的一个“杀手锏”。因此,教师在做备考指导时应进行适当的补充,加大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注重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简言之,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由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的方法;分析法正好相反,即“由果溯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少不了分析和综合,二者相互依存:没有分析,认识便无法深入,而没有综合,认识便无法提高。

下面,笔者以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3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1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原题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C。

题干表述为:“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文中与此相关的信息在第2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在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原文“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过分疑古;后句也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为“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且前后句子不构成“如果……就……”的假设关系。可见,C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属于曲解原意、不符合逻辑。本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句子间语义及逻辑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3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题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选项B。

题干表述如下:“‘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之所以……是因为……”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推断。题干讲的是“五四”之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五四”之后解开死结而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进行反推。整体理解第三段的大意,得出“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是:一,没有分而治之;二,没有将神话传说中的历史成分用来证史或补史,而题干却归结为“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这在原文中无从推断,是一个障眼法,属于因果不当。考生误选最多的是选项C,“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的艺术表现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在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需要综合理解原文特别是第四段,才能推导出结果。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整体理解原文并进行适当地推断,方能排除干扰因素。

此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第12(1)题的选项A表述为:“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思想。”解题时运用“由果溯因”分析法,与原文进行对照,便能很快得出答案。

3.注重“图表―思维―文字”信息转换能力的考查,培养聚合抽象思维。聚合抽象思维是指先对感知材料有个总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一个理性成果。将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笔者以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7题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见图1),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要求就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做一个阐释,实际上是将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是对语言文字实用功能的考查。思维导图在2014年高考中就出现过,考生只要把握解题规律,难度并不大。

首先,考生需要整体观察图形,厘清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图示为两大层级),看清楚图形由哪些要素构成,明确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演出包含3项要求),厘清各层级单元之间的顺序。其次,考生要将这些信息按照内在逻辑关系(事理、时间、空间等),依次进行说明,简明连贯地进行表述,形成文字。参考答案示例: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错误举隅:例1.迎新晚会的参演人员有高二、高三学生,演出内容以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最终晚会还会有评奖活动。例2.我们即将升入高二高三,请为新生举办迎新晚会,我们可以将你想要的内容表演出来,形式不限,选好参演人员,还有评奖老师,尽量做到学习和生活一起综合,迎新晚会要通知动员演出。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陈述对象(中心话题)不清,如例1中的表述对象为“参演人员”,游离了“迎新生晚会”这个中心话题;二是对中心话题理解不当,如将整个活动理解为是某一个晚上演出的3个环节“通知动员―演出―评奖”,或是例1中的“请大家相互通知动员到现场观看演出”,这都是错误的理解;三是各环节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表述形式。考生采用总分关系、事理关系、时间顺序、多种结合(如参考答案是事理与时间顺序结合)等形式来表述,均可体现出条理性,但有的考生没能将构图要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表述时较为混乱。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的图文转换题是:“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这也属于图(表)文转换题,体现了课标卷与大纲卷在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承接性。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图(表)文转换题时,关键在于学会整体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对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语文教学与高三备考建议

(一)加强有效阅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加强有效阅读是时展的要求。这两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中论述类文章的选文偏向社会科学类文章,倾向于介绍文化艺术类相关热点知识,目的是考查考生“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考生阅读这类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具有将信息与文字相互转化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高中课改衔接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体阅读的教学,培养考生准确把握文意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提高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的能力,强化思维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另外,考生要具备较强的语法、文法以及推断能力,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高考语文题型灵活多变,选材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这些都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是广西考生的弱项,而它却是今后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方向与新思路,教师需要予以重视,尤其要指导考生加强对这一内容的学习。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中国民用航空系统二、三级机构档案管理调研与... 下一篇:地方高校人事档案纳入综合档案管理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