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资本繁荣视角的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问题浅析

时间:2022-09-07 09:51:38

基于民间资本繁荣视角的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问题浅析

近期我国民间借贷升温,民间资本繁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金融信贷紧张的状况,起到了补充与调节作用,但由于民间借贷交易行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效应。本文浅略分析民间借贷原因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通过与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的对比,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字:民间借贷 利率市场化

一、引言

1.1民间资本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1年7月,央行继2月8日、4月5日之后,第三次上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50%,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至6.56%,随着银行利率的不断攀升,民间借贷又开始“量价齐升”。

2010年10月,民间利率上升的趋势再次显现。根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监测数据,该月的民间借贷平均利率已经达到39.19%。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2011年4月,民间借贷利率再次达到新的峰值,郑州地区,月息4分已是底限,6分是正常要价,高者达到月息1毛5(年利率180%)。

1.2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己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即逐步放开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管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使国内银行失去了手中最后的“拐杖”,而放开利率管制将促使我国银行业竞争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二、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

2.1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对比

(一)市场化程度不同。

首先,民间借贷定价一般以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参照,其交易成本较低,不需要中介费用,对于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综合融资成本低于银行信贷。其次,民间借贷期限较灵活,期限长短取决于资金要求,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农户等不同期限的融资需求。最后,民间借贷手续比较简便、效率高,一般只需 1-2 天,资金就可到位,符合城乡居民个人、个体经营者和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特点,与银行申贷程序繁杂、办理相关手续多、授信条件苛刻、审批时间长相比,民间借贷更受欢迎。

(二)利率浮动区间不同。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区间管理办法。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及浮动由各上级行统一调整和对下授权,并确定各基层行具体贷款品种利率的浮动范围。而民间借贷利率随行就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资金供求双方协商确定,基本反映了资金的真实价格。

(三)利率水平不同。

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浮动幅度不是太大,而民间借贷的利率的定价取决于借贷双方之间的个人感情关系、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借款人的资金急需程度、借款人的诚信度、借贷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会根据实际情况浮动。

2.2民间资本繁荣带来的风险

(一)部分企业借民间借贷掩盖负债能力

用高利贷来偿还贷款既掩盖了企业资金的真实情况,也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真实性。融资企业的真实负债率,在满足审贷标准的表象下,被深度掩埋。如果企业长期进行拆东墙补西墙,而银行未能有效地进行鉴别,这将无疑增加银行的风险。

(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

具备资本运作经验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求存于正规金融与地下金融的边缘,将高利贷服务链不断延伸、变异,乃至将一些正规金融机构“拖下水”。通过各种手段,将银行的低利息资金通过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平台,辗转进入民间借贷市场。

三、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中小企业服务方案

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是非公经济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在创办、经营、增长、成熟阶段都需要资金支持。现在,民间金融的视角更为开阔,比如民间天使投资者,实际上已经开始借鉴西方市场中的一些运作模式,他们的成长与壮大要比我们的想象中快得多。

这再次提醒我们,中小企业的业务空间很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业务力度,借鉴民间资本独特的风控体系,真正进入中小企业这片蓝海。

(二)银行业机制要更加灵活

据对一些民间金融机构的了解,他们的不良贷款水平远低于国有银行体系,有的甚至至今保持着不良贷款的零纪录,这些民间资本展现了较高的风险控制水平。面对同样的信用环境,面对同样的金融风险承受能力,同处一个跌宕起伏的市场,依照我们银行的审核标准,一些项目往往被拒之门外,但这些民间资本往往能通过设计新的融资方案,并顺利规避风险。

因此,各家银行及行内各部门需要加快服务理念、作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组织结构进行再造,或者通过参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形式,扩大业务规模,这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立和完善信贷定价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贷款定价程序分级授权制度。金融机构要结合成本、利润考核机制,在总行统一规定贷款利率下限的前提下,授予各级分支行一定的浮动权限,提高定价机制的灵活性。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起能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浮动利率定价机制,体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金融机构应根据经济地理差异性及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别,做好各分支行的业务市场定位。

四、总结

由于民间借贷长期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呈现出无序发展的态势,是金融市场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我国银行业的贷款机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灵活性。因此在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的同时,更要努力完善利率定价体系,稳步顺应利率市场化趋势,使制定的利率真正准确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吸取国外利率市场化模式运行中的经验教训,适时规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的运行就会发挥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系统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在功能。

参考文献:

[1] 余康杰,杨福明. 整合民间金融资源 打造温州金融中心[J]当代经济, 2004 .

[2] 陈华.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刘冰. 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统计分析[J]电大理工, 2006,.

[4] 陈蓉. 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 2008 .

[5] 张希慧.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

[6] 苏重任.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利率风险及控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省略

邮编:266555

电话:18765428816

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上一篇:住宅工程监理控制实践 下一篇: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