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中国(二)

时间:2022-09-07 08:10:3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中国(二)

世界文化遗产――“高原水乡”丽江古城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在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纳西古乐”最为有名。其中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惟‘存活的图画象形文。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祭祀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皇帝曾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12月和12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呈现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649),历经晚唐、五代(907~959),盛于两宋(960~1278)、明清时期(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lO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惟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也是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150公里,南距唐山100公里,北距承德100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北面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东西两侧山峰低下,构成一面扇形,西傍层峦叠翠的黄花山,东临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带,正南天台烟墩两山对峙形成宽不足50米的自然口,俗称龙门口。夏季陵区雨水由此泄出,由龙门口向北望,苍 山脚下,绿树丛中,古老雄伟的殿台楼阁若隐若现。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处。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雍正八年(1730),因此地“山脉水洁,条理详明”,系龙脉吉地而于此兴建泰陵;雍正死后,乾隆继位,父子不葬一地为制,遂形成东、西陵隔辈建陵的现象。

2003年,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寝陵的扩展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历时25年建成。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围人禁苑之中。陵内植松lO万株,养鹿千头。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2004年,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辽宁的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永陵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77),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l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l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晶,佛塔50余座,佛像9.7万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386~512)的代表性作品,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刻画得也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618~904)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的卢舍那雕像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l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官、朝阳洞等lO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青城山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人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滥成灾。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 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人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4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494),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l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了)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3),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至北魏始光四年(427)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的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

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

澳门历史城区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的历史建筑,以及同分散建筑紧密相连的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7个广场空间。

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

上一篇:独立西风向苍茫 下一篇:天堂寺、马牙雪山、乌鞘岭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