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作文

时间:2022-09-07 07:23:16

用教材教作文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似乎已成了新旧观念的分水岭,但我觉得问题关键并不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观念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用教材”教什么?也许会有很多老师说,这还不容易,用教材教语文嘛。理直气壮,而又义正辞严。

确实,我们必须强化用教材教语文的意识。但我接下来一想,问题就比较多了,甚至是复杂了:什么是语文?教什么内容才算是语文?教到什么程度就是教语文?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是教对了语文?

从目前来看,至少是我,对这些问题还是不甚明了,甚至还很有些茫然。语文有没有个标准,像英语考级那样?语文是不是个专业,像数学那样?想到这些问题,又有些害怕起来了,这恐怕就是人人都能说语文,人人都能教语文的原因吧。

虽然如此,但“用教材教语文”确实是真理,当然也是我思考与探索着的一个课题。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每天听课、作业,吃饭、睡觉,生活单调,作文之源不丰富。面对身边发生的很多事,缺少体验,极少深入的思考,作文情思不敏感。名家美文与自己的作文始终不能相联系,学用不能相结合,作文语言甚乏味。不明白文为时而作,章为情而写,我手不能写我口,作文内容很空泛。想表达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才更准确、更鲜明、更深刻,很多学生对此不明晰,作文构思太单调。……

从教的方面来说,阅读教学有教材有教参,驾轻就熟,而教材教参涉及的作文教学却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因而不少教师(也包括我)长于阅读教学而疏于作文教学。提升作文水平之路太难寻太艰辛,作文阅卷又有偶然性,作文批改又伤神,因而懒于作文教学而勤于阅读教学。……

总之,教师不重视作文教学,学生不重视写作训练的状况,在当下语文教学中是较普遍的存在的。连续教学初三年级已经多年,明显的感觉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作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事情越叙越不清楚了,语言越说越不灵动了,字数越写越少了,议论越来越没中心了。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我想用教材教作文也许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以阅读教学为依托,以写作日记(或随笔)为载体为手段,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阅读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

有人说,中文专业的高材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好作品,而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他们的作品却能传世。这结论是否有道理,我不敢妄加评价,但我想,能写出好文章好作品的人他们一定有共同的地方,比如他们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有字斟句酌的能力,有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获得感悟的习惯等等,这些我称之为作文意识,从大的方面说,也就是语文意识。

作文是需要有意识的,比如中心意识、结构与构思意识、语言表达意识,我手写我心的意识等等。

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往往沿着由分到总的顺序进行,先分析课文,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以及概括作者表达自己深刻的人生观照的写作技巧。

我喜欢从初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告诫学生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圈点勾画作记录,边读边思边回答自己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而思考必须是围绕几大问题,自标题开始向自己提问。一遍文章至少要读三篇,回答三次,并且有圈点描画阅读思考的轨迹。这思考的几大问题有:

(1)关于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关于中心:作者想说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于结构(或构思):文章每段话写了什么内容?对前后文和中心思想的表达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于写法:作者在表达情感(或中心思想)上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如果是你,还可以怎么写?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是作者的生活,是作者生活的经验,是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思。写作文也是如此:写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感,表自己的观点。

经常翻看学生的课本,尤其是当你把学生的六册语文书当作连环画来看时,就很有成就感了。你可以看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怎样的一步步提高的,思维习惯是怎样一步步养成的,作文意识是怎样一步步增强的,语文意识是怎样一步步固化的,写作水平是怎样一步步提高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与关键。能力是思维的花朵,智慧是思维的火焰,思想是思维的果实。

我觉得,传统的语文教学至少在思维训练上是精致的,有力的,实在的,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教材,开疆辟土,训练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求同求异与求新的思维能力等等。

如,我在忠实于教材,忠实于季羡林的教学思想下,着眼于议论文的三要素教学完《成功》一课后,搬出“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让学生查字典,说典故,寻其本义。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这个成语:为什么不能“班门弄斧”?弄斧需不需要到班门?到班门弄斧有没有好处?到班门弄斧需要抱一种什么样态度才有益?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因班门弄斧而成功的事例或者名言?让学生产生头脑风暴。学生或深思,或阅经查典,时而辩论,时而奋笔疾书。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半小时内90%的学生写就了600字以上的像样的议论文《弄斧就要到班门》(当然也有极个别标新立异者,赞同班门弄斧的原意)。

第二节课,在组织学生交流优秀作文后,我再让学生阅读《成功》,同时引导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觉得季老的观点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

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们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和季老商量:

1.关于天资――后天可以增天资(或后天可以补天资);

2.关于机遇――机遇面前我能为;

3.关于勤奋――埋头苦干,也须抬头看路。

一篇文章的教学,两篇作文的写作。学生思维积极,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同时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加深了,文体训练也到位了,从而很好地预防了学生写“四不象”作文的倾向。

再如,在分析文章或优美或严密的语言时,用替换法辨别体味,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作文意识和语文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篇篇文章都曾经是一个个跃动的鲜活的心灵,是一幕幕生动而真切的生活与历史,一个个令人欢乐让人忧愁的栩栩如生的故事人物。它总能激发起学生无限的情思。

充分发挥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心灵、经验去对接作者与他的人物,让学生用自己的时空与生活感悟去共鸣作品,欣赏、评价作品,不仅有话可说,有话好说,而且有感要发,有情要抒,不写不快。

于是我总喜欢在学习课文时,布置当天的日记(或称随笔)作业,如:

可的 (闰土、杨二嫂、“我”)

哉!陈涉

假如于勒就是我的叔叔

另外可以利用课文或续写,或改写,或由一点生发评价、辩论、阐释,或进行人物、写法等等的比较,如“鲁迅与陶渊明之比较”。

这样的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心灵生活的时空,产生思维风暴,而且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无论是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故事,都丰富着作文的素材,提高着思维能力,增强着作文意识,提升着人文素养,培养着完美人格。

这正是语文之味,语文课之味之所在,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逐的理想,这正是教育本质存在的理由。

侯红宝,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句容。本文编校:王 玲

上一篇: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 下一篇:作文教学的游击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