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 引学生学

时间:2022-10-28 03:25:06

用教材教 引学生学

语文课本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与获取精神营养的资源。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科学挖掘、正确运用语文教材资源上多下工夫,从而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一、 利用“插图”观察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理解文本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的意思。如一年级课文《咏华山》中有这样一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学生在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紧扣文章内容设计,结合插图讲授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前一幅图侧重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华山的“高”;后一幅图中两个人居高临下,头顶红日俯瞰云海,能使学生真切地理解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含义。试想,学生读着优美的文字,看着多彩的画面,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若置身于此情此景,说不定有人也会和寇准一样,吟诵上几句呢!

2.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景到人、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方法,结合课文对插图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相信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紧扣插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画面展开想象: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小红马,邀请它到沙漠中去走一趟,一路上它们遇到什么困难,分别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最后结果怎样。学生在想象练说中进一步理解了文本,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 挖掘“空白”拓展感悟

语文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联想填补“空白”。这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阅读感悟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抓住“空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挖掘拓展,给省略号填补空白。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省略号其实就是一个个空白点,正是拓展教学内容的契机之一,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如第二册《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小点点的含义呢?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紧扣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填补“空白”,说说自己眼睛里的美丽世界。假如你就是一只小鸡,还会看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一句句精彩的话语应运而生:“我看到花朵是红艳艳的。”“我看到阳光是金灿灿的。”那是一双双多么善于发现的智慧的眼睛呀!

(2) 续写延伸,给结尾处填补空白。为了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许多文章结尾处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教师可在此安排续写补白。如《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写道:“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狼到底有没有吃了小羊,作者没有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讨论:“狼向小羊扑去,可能有几种结果?”然后给课文续编一个合乎情理的故事结尾。每个学生在思考、讨论、续编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口语锻炼的机会。

(3) 化简为详,给略写处填补空白。教材中有些课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将某处情节做了简化淡化处理,教师若引导学生将这些略写处伸展开来进行详细描述,也是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写法布尔受到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责备后,对于向父母解释的环节一字未提。学到这里,我们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补充练说,代替法布尔向父母说明原委,作出适当解释,同时要求学生做到态度诚恳,心平气和,有效地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2. 抓住“空白”,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九色鹿》一文,当讲到国王严惩调达,并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时,就利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想象此时调达的心情。多数学生在沉思片刻后,都谈到调达后悔莫及,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有一学生却认为:这个故事中最应该受到指责的应是王妃,如果不是她提出要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也不会有调达的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此言一出,课堂一片哗然。面对他的另类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引导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空白”使教材更具魅力,也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空白”,巧用“空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留给学生,利用教材的“空白”引导阅读,有效促进学生的研读创新学习。

三、 关注“习题”实践探究

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是编者针对篇章、单元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关注落实这一备课讲授的指南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1. 利用“问题”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新教材十分重视课后问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问题精,每课后面只有一到两个问题,紧扣课文突出重点难点。二是角度新,重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而不再是课文的重复再现。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练习:“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水上飞机》一课的练习:“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作用?”这些练习的设计引导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探究解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与想象空间,从而为学生以后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

2. 利用“活动”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行新教材“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好多课文后面都出现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活动性习题。如《恐龙》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这是一道实践性很强的习题,教师可带领学生围绕习题搜集资料,动手布置“恐龙展板”,并练习解说介绍,然后在班里开个小小展览会,组织大家参观了解。学生们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又动脑,学会了在语文实践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

当然,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并不仅限于这些,但不管利用哪种资源,教师都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在教学中“活化”教材资源。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绘本阅读教学初探 下一篇:“自审、交流、乐改、激励”式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