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理论面面观

时间:2022-09-07 04:42:05

幽默理论面面观

摘要:本文将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就幽默理论作以简介,对于国外将从幽默的生理理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三个方面,在国内将就钱钟书以及台湾学者陈学志的幽默理论作以简要概述,旨在使我们对幽默有个相对全面地了解。

关键词:幽默 失谐 笑话

1.前言

幽默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 ,幽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 ,并在以后的世纪里不断得以修正、检验和发展。一般而言 ,国外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大体可以从幽默的生理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三个方面作以回顾。然后对我国国内的幽默理论作以简述。

2.国外的幽默理论

2.1幽默的生理理论

幽默的生理理论主要从幽默刺激与外显的生理行为现象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幽默产生的内在机理。生理理论主张幽默刺激引起生理唤醒或兴奋状态,而幽默反应是了使生理唤醒或兴奋状态获得释放或舒解,通过释放而生愉悦感

Wilson(1979)认为由于生物体多半认为外在环境的刺激是有害,所以生物体会发展出一套机制,以应对外在失谐的情况,这种机制近似一种反射动作,使个体面对的是无害的幽默刺激,也会引起生理的亢奋,虽然个体随后觉察到这是无害的,但这种生理亢奋已成为一种负担需尽快消除,而笑的行为,正可以释放过剩能量,使人的生理唤醒回到自然的水平 这就是过剩能释放理论。

Apter 和Smith(1976)认为生理唤醒的程度与快乐状态的关系主要是根据个人的监控动机状态而定。监控动机状态又可分为telic和paratelic 两种状态。 在telic状态下,生理上的高度唤醒被认为是干扰目标的达成,而产生不愉悦感觉;在paratelic 状态下,生理上的高度唤醒会被经验为一种愉快。人们一般是处于telic 状态,因此幽默刺激中的不一致所引发的唤醒状态会使人感受到不适,不过经由幽默刺激中的“ 游戏气氛”(夸张 不合理的组合)而使人知道这只不过是个游戏罢了,于是就使人将原本不快乐的唤醒状态知觉为快乐的情绪。

2.2幽默的动机理论

因为幽默的内容多半带有某种倾向性观念,如性 、攻击、 嘲笑 、讥讽等,所以有心理学家指出,幽默有满足人们内在冲动与欲求,并表达个人态度和价值的功能。 这就是幽默的动机理论。

Freud在他的《笑话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一书中,对幽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承认有“纯粹的”笑话,但他更关心的是有“倾向性”的笑话。弗洛伊德特别提出笑话的两种倾向性,一种是敌意性的,一种是和性有关的。并认为人们喜欢这种笑话是因为它是对性本能和求死本能的一种宣泄。另外弗洛伊德还发现笑话中的那些说到攻击和的话并不幽默,它只是先使人感到紧张,最后的包袱又使这种紧张得到缓解。使我们感到愉快,是因为它们能减轻紧张和焦虑,非因为它们聪明或机智。

Zillman提出的幽默的错误归因理论。他指出,当我们看到我们不喜欢的团体、 个人事情失败或被揶揄,因此产生正性的情绪反应,可这种情绪反应通常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也会被超我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在幽默刺激中,一些无害的幽默线索隐藏或转移了人内疚的道德压力。使得人们对敌对个体的贬抑和敌视可以合法地存在,内在的攻击欲望得以释放。 其与弗洛伊德的幽默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错误归因论认为这是个体自身优越感和幸灾乐祸的心态而非一种性或攻击的内在冲动的表现,。

2.3幽默的认知理论

在当代幽默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乖讹论。Beattie 对乖讹的定义被广为引用 ,他说两个或更多不一致、不适合、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 ,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 ,或以一种头脑能注意到的方式获得某种相互关系,笑便源出于此。18世纪的康德被认为是第一个从乖讹的角度为幽默下了完整定义的人。他指出 ,幽默来自于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转换。而当代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幽默模式是Suls的乖讹 - 消解的“二阶段”模式:“在第一阶段中,笑话的接收者发现他/她对原文的期待被笑话的结尾证明是不成立的。在第二阶段 ,笑话的接收者专注于某种形式的问题的解决 ,找到一条认知规则 ,这一认知规则使得妙语部分紧跟笑话的主体部分 ,并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这两个阶段包括首先对原出一种解释 ,这一解释随后被第二种更有利的解释驳回。值得注意的是 ,这两种解释至少在它们被判定为不和谐这一方面来说 ,必须是并存的。

3.国内的幽默理论

3.1钱钟书的幽默理论

幽默历史悠久,而纷争颇多。在中国,真正对幽默大力提倡并进行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钱钟书参与了30年代关于幽默问题的讨论,他的幽默观主要表现在《说笑》这样一篇以幽默的笔调来说幽默的随笔中,篇幅不长,却融进了西方的一些主要幽默观点,并进而形成自己的体系。此外,他的学术巨著《管锥编》中,也有论述。但都没有明明白白条分缕析地说出来。如果说各家幽默理论都是盲人摸象般的一孔之见,那么钱钟书的幽默观就是融各家之长的集大成者。钱钟书的幽默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3.1.1幽默的前提:主体的机智和特定的对象

我国古人把幽默和智慧看得密不可分。钱钟书也特别强调智慧在幽默中的作用。在钱钟书看来,人有智慧所以产生了幽默,有幽默就发为笑,这在原本意义上是一致的,笑也慢慢变成了幽默和智慧的标志。人人都喜欢表现自己有智慧,所以人人都笑。这样,笑逐渐演变成了人的一种生理本能和一些人冒充幽默和智慧的幌子。于是笑也就不再都是幽默和智慧的表现了。钱钟书认为幽默的原因不仅在于主体的内心世界,还与作为客体的对象的诱因有关。总言之,强调主体的机智和诱发幽默的客观对象是产生幽默感的前提条件,是钱钟书幽默观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3.1.2幽默的本质:一种脾气,两种心态

钱钟书从主体内心世界着眼,强调幽默是一种脾气,具体表现为两种心态:一种是具有高深修养的了悟世事人生的超越感和优越感;另一种是对人生和命运采用“一笑置之”的“游戏”式“自嘲”的态度。

3.1.3幽默的原则: “想象新诡”和“谑而不虐”

“想象新诡”原则, 幽默需要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想象力是幽默生成的思维机制。“谑而不虐”的原则他赞同“谐谑”、“妙谑”,反对“暴谑”,因为“暴谑”失去了幽默的本色,已流为讽刺。幽默的笑自然可以隐藏着机锋,可以暗含讽刺的韵味,但幽默者的心必须是热的。

3.2台湾学者陈学志的幽默理论

我国台湾学者陈学志(1991)继续延伸并扩展了失谐-解困理论,对失谐的内在机制、解困的运作过程作进一步研究,提出失谐-解困理论的反向合意模型。反向合意模型认为,人们阅读幽默或笑话的“营造叙述”时,会激活相关的“优势图式” ,再由“优势图式”衍生出“隐含命题”,并对结局进行某种预期,当笑话的“关键语句”违反这种预期,就会使阅读者处于失谐状。这时阅读者会从“关键语句”或“营造叙述”中的相关线索出发,寻求一个与“优势图式”和谐的“逆向命题”,如果这种“逆向命题”与“隐含命题不一致,就会在解困的同时产生好笑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杨洋.心理学视野中的幽默理论述要[J].黑河学刊,2010(6):139-141.

[2]王定天.论中国幽默的理论形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1-107

[3]胡慧勇.幽默理论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5):110-114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下一篇:小技巧:缓解宝宝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