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中角色扮演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9-07 03:32:38

教学理论中角色扮演教学法研究

摘要:教学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通过对角色教学法的探究,摸索出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并付诸实践,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积极的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教学法;认知论;角色教学法;社会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7-02

1什么是教学

1.1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着重于对人类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他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在他看来,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发现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现在许多教学的弊病就在于将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体,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从而妨碍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真正的智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智慧,启发思维,培养思维方式。特别是文科教育,思想性更明显,它教的是思想,是思维方式,是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回答,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是对人对事的处理方法。其实也是创造力,是社会的活力。这些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布鲁纳在其认知,发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认为内因的效应比外在原因持久而有效,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再结合一系列的外因,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结构原则。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构架,能够将深奥的理论解释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不能选择超过或低于学生的知识层次的教材,否则物极必反,学生非但学不到应该学习的内容,而且过于晦涩难懂或过于肤浅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3)序列原则。认为儿童智慧发展的程序是:从动作性表象模式经映象性表象模式到符号性表象模式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人发展中的编码系统,它很可能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佳序列。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使用图画,图表和数据等手段会使授课内容更加清楚明白,提纲挈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抓住要领,弄清重点,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反馈原则。反馈实际上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学生自我检验的过程。任何知识的获得必然要通过反馈来验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互动,只有通过互动,教师才能清楚地明白学生的薄弱环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2赫尔巴特的理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在西方教育史上,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提出的德育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的是道德,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正是倡导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无非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教育者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没有价值体系的人,就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没有行为标准的人,他的行为模式会失常。

在教育原点上,他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人性是人最天然最原始最宝贵的财富,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应该泯灭受教育者的个性,而使其个性所具有的特点呈现出来。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将受教育者当成没有个性的对象,试图一味地将知识灌输进去而不管其是否接受,缺乏对受教育者不同个性的尊重,而结果就是培养出大量的“机器人”,只会复制知识却不会创造知识。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对于现在教育学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学说,认为人原本具有多方面的兴趣,而兴趣则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他就会选择主动地学习,并且逐步具有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这正是被动学习所缺乏的。因此,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这对现代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具有借鉴意义,除了传统科目,还应加入一些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课程,培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高素质的全才。

其次,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品格和道德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然后才是知识和才能。只有拥有优秀品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是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否则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是祸害之源。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许多现实的例子,比如曹操,不可否认,他具有大将之才,是卓越的军事家,但是他滥杀无辜百姓的罪行被后人唾弃,而刘备的德才兼备至今被世人所推崇。

再次,他主张教学方法有两大基本原则:第一原则是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教学必须先引起学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否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热情,丧失了教育最基本的功能;第二原则是类化作用。类化作用是以旧经验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一种新观念的体会必须用旧有的其它观念来解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举一反三的作用。任何新的知识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其中一定会有原有知识的一脉传承。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温故而知新,不能因为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就丢掉之前的基础,要不然获得的东西都是不成体系的,支离破碎的。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利有弊,赫尔巴特的理论也不例外。他的学说的缺点在于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也有形,也有科学的方法。教师虽然是受到统一的专业培训的教育者,但是也存在个体差异性;书本上的知识是经过科学的事实的验证,但缺乏个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特定场景特定角色的扮演可以快速获得和感知到经验与心得,这有助于帮助教育者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促进其发展和巩固专业知识有效的一种训练方法。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2.1米德的角色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角色理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人具有“自我”,即可以感知情感和学习发展的“心灵”。米德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而获得社会体会和经验发展起来的,是各种不同角色的综合,正确认识自我是心智成熟的必要条件。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在父母面前,我们的角色是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父母;在工作中,我们是员工等。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承担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角色,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通过这种互动,人们可以体会不同的内心情感,对自己进行准确评价和定位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在实践过程中,自我的发展会大致经历3个阶段:

(1)启蒙阶段:发生在6个月至1岁之间,在这个阶段里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首先接触并且认识到的角色是母亲,作为孩子在生活初期经常来往并对自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母亲的喜怒哀乐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

(2)嬉戏阶段:在2-4岁之间,孩子们会更多地扮演他人的角色游戏,如哥哥,弟弟,小朋友,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体会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从在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开始把自己当成是社会客体,但是他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角色扮演的含义,他们只是在玩耍中扮演着生活中的社会角色。

(3)群体阶段:发生在4岁以后,孩子开始走出家庭,和家庭以外的人和群体接触,并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调整自己的角色,满足社会的期待和他人的要求,客体的观念至此形成。

2.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波特·班杜拉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他对现代教育学的主要贡献是其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注意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任何行为孩子都会试图去模仿,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榜样在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榜样通常是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力量——更有权力、更成功等等,譬如比尔·盖茨;或是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如雷锋等。假如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2)保持过程。一般情况下,人们注意到榜样的行为,并不一定就立刻模仿,而是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才模仿它们。人们要想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就需要将榜样的行为符号化储存在记忆中,比如说起雷锋,很少人能详尽他所做的好人好事,但一提到“助人为乐”,我们就会和雷锋联系在一起。

(3)动作再生过程。学习者只有将头脑中榜样行为的符号转变成具体的行为之后,这才算是完成模仿过程。然而要完整再现榜样的行为,还需要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动作技能,有些复杂的深层次的行为,学习者如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能是难以模仿的。比如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文学青年视他为榜样,但想和他一样在文学方面达到如此的建树,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4)强化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学习的行为和模仿的结果是不同的。人们并非把学到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出来,这取决于学习者对行为结果的自我预期,如果预期会有正面的效果和评价,他就会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有负面的影响或者会受到惩罚,他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班杜拉理论在现代教育方法上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老师应该多让学生接触正面的榜样,帮助学生了解其刻苦勤奋,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等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老师要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多方面的技能。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会增强,更容易成功模仿榜样的行为;最后,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模仿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树立成功学习榜样的信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并且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芬斯特马赫,索尔蒂斯.教学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单体药店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临猗县人才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