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启示

时间:2022-09-07 03:04:01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启示

摘 要:二战以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全球化生产的链条。作者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收入分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收入分配;技术进步

作者简介:胡昭玲(1972―),女,天津人,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35―04

收稿日期:2006―06―23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盛行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区别于19世纪晚期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典型特征。[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与此相适应,建立在这种垂直专业化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国际垂直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文献中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却很少。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研究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影响极为必要。本文即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对国际垂直专业化中技术扩散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行探讨,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结论与启示。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的影响

国际垂直专业化现象仍然可以用现有贸易理论加以解释。lshii与Yi(1997)[2]、卢锋(2004)[3]等指出,与主流贸易理论对国际分工与贸易起因的解释相类似,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只是这种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需要深入到工序层面来考察。换言之,国际垂直专业化细化了国际分工的程度,使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由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从而扩展了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的范围。图1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例,在要素禀赋理论的模型框架下描述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图1(a)假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发生前发展中国家从事完全专业化生产,而图1(b)考虑了更一般的情况,其分析对完全与非完全专业化的情况都适用。

在图1(a)中,点E代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点。假定这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小国,按照给定的国际比价参与x和Y两种产品的国际分工与交换,这一假定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通常是真实的。首先考虑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情况,两种商品为X与Y,两种要素为资本(K)和劳动(L)。图中X0与Y0分别表示X、Y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世界要素比价为w/r,在这一比价下X与Y生产的要素密集度分别由生产扩张线OX与OY表示②,显然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OX与OY之间的区域即“多样化锥区”(coneofdiversification),表示在给定的相对要素价格下,两种产品均被生产而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区间。由于图中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点正在多样化锥区以外,该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由图中给出的正点的位置,该国只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Y③。现在考虑生产过程可以分割为不同阶段的情况,假定Y的生产需要投入中间品Y1。Y1也是用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生产出来的,按照世界要素比价w/r,Y1生产的要素密集度由生产扩张线OY,表示,图中所画的OY的位置实际假定了Y1生产中的劳动投入相对Y产品生产中的总体劳动投入更密集。生产过程的分割扩大了多样化锥区的范围,点E现在位于锥区内部,这意味着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扩大了。原来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模型变为三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模型,点E所对应的发展中国家会生产中间产品Y1,而在X、Y两种最终产品中,这个国家会生产哪一种或两种都生产并不能确定。虽然分工和贸易的确切模式是不确定的,但正如Deardorff(1998)指出的,在国际比价给定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的扩大会使该国的总体福利提高。[4]f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图1(a)中完全专业化是一种特例的情况,一般而言,国际分工与生产是非完全的,即一国在开放后不会只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与封闭状态下相比,比较优势产品的产量会上升,比较劣势产品的产量会下降,各国出口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图1(b)在图1(a)的基础上分析了更普遍的情况,对非完全专业化的情况也适用。仍然考虑两种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x与劳动密集型产品Y,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考虑两个国家――A国与B国,A国是资本比较丰裕的发达国家,B国是劳动比较丰裕的发展中国家。AA’与BB’分别表示A、B两国两条等值的等成本线,AA’比BB’更陡峭,表示A国劳动相对资本价格较高,B国劳动相对资本价格较低。通过AA’与BB’交点的射线OS具有国际分工临界线的经济含义,与赫克歇尔―奥林定理(Heckscher―OhlinTheorem)相符,发展中国家B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可能是完全或非完全专业化生产)④并出口生产扩张线斜率小于OS斜率的产品[3]。图1(b)中X0、Y0仍然表示X、Y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OX与OY分别为X与Y的生产扩张线,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的两侧。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B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假定Y的生产可以分割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图1(a)中画出的劳动投入比较密集的Y,阶段,另一个阶段是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2阶段,两个阶段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由生产扩张线OY,与OY2表示。Y产品的总要素密集度为Y1、Y2两个生产阶段要素密集度的加权平均,生产扩张线OY上单位价值Y产品的实际生产点,可以利用对Y1、Y2两个生产阶段矢量加总的原理来确定。如果如图1(b)所示,OY1与OY2分别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两侧,这就意味着B

国应将Y生产中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A国进行生产,这种分工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假定国际垂直专业化发生后国际比价不变,生产成本的节约可以带来总体国民福利的提高。⑤

图1(a)与(b)均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例,考察Y产品的国际垂直分工,但上述分析对于发达国家以及X产品生产分割的情况也是适用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将出口部门(Y部门)或进口竞争部门(X部门)生产中的资本密集型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同样可以将两个部门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垂直专业化使国际分工与交换的对象由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利益:一方面,即使发展中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不具有优势,但只要在这些产品的特定生产阶段上具有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产品上,国际生产分割带来的分工程度的加深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整体国民福利的提高。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的影响

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收入分配效应的分析,主要是考察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影响,特别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达国家收入分配的影响受到了普遍关注,而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相应研究文献很少。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将劳动(或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会造成国内对劳动(或非熟练劳动)需求的降低,从而使劳动(或非熟练劳动)的收入下降。显然,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国际垂直专业化也会对发展中国家国内的要素需求与要素收入产生影响,本部分即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

Arndt(1997)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取决于参与国家和行业的性质。[5]具体说,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发展中国家将出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生产中资本投入相对密集的阶段转移到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其工资水平会上升;但如果发生垂直专业化的不是其出口部门,而是进口竞争部门(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工资水平则会下降。图2(a)与(b)分别了描述这两种情况。

图2(a)的情况与图1(b)是一致的,假定发生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是发展中国家B国的出口部门,即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部门,同样考虑其生产过程分割为劳动投入比较密集的Y1阶段与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2阶段。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B国出口部门与进口竞争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分别为OY与OX,国内要素比价为w/r。国际垂直专业化发生后,B国将Y生产中的Y1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A国,国内Y2的生产只剩下Y1阶段,在w/r的要素比价下Y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变为OY1。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单位价值等产量线Y0内移为Y0’,新的均衡要素比价变为(w/r)’,(w/r)’线同时与X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X0与移动后的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Y0,相切。(w/r)’线比(w/r)线更陡峭,意味着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上升,收入分配发生了有利于劳动的变化。当然,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会随之变动,生产扩张线分别变为OX’与OY1’。

图2(b)的结果与图2(a)刚好相反。在图2(b)中,假定发生、1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是B国生产x产品的进口竞争部门,同样假定X的生产分割为两个阶段――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和资本投入比较密集的X2阶段。如图所示,B国将X生产中的X2阶段转移到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会使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下降,新的要素比价(w/r)’线比原来的要素比价(w/r)线更平缓,两部门投入的资本――劳动比例均会下降。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在图2中,纵轴与横轴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如果将纵轴与横轴分别改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上述分析也是适用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对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样依赖于发生外包的具体行业的性质,这种影响可能是扩大两类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可能是缩小其差距。可见,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可以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形式:前者以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品贸易为途径,成本相对较低;后者是发达国家企业主动转移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努力适应、掌握所接受的技术,需要花费一定成本。国际垂直专业化不仅涉及中间品贸易,而且在发达国家将某个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这一环节的生产质量,发达国家也可能向发展中国家主动转移技术。因此,除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直接投资、许可证等途径,国际垂直专业化也可以成为技术扩散间接或直接的渠道。

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实践看,确实能够举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获益的例子。东亚国家从高技术产业的低端起步,生产不太复杂的消费品或者组装高技术进口产品,之后也开始独立制造一些高技术产品,中国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例子。Amighini(2005)对中国ICT产业⑥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这类行业中从简单地组装进口产品到能够生产多种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三大出口国之一,国际垂直专业化中的技术扩散使中国获得了利益,实现了产业升级。[6]张小蒂、孙景蔚(2006)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研究也证实,国际垂直专业化带来了中国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7]

虽然国际垂直专业化已被证实可以成为技术扩散的途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的程度是不同的。除了和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水平有关,发展中国家获益的多少主要依赖于本国的制度因素是否有利于激励发达国家转移技术,以及是否有利于鼓励本国企业投入更多成本去掌握所接受的技术。就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动机而言,又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知识扩散与技术模仿的难易程度,另一个是对所接受技术的吸收能力,二者均受到作为技术接受国的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前一方面,例如,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程

度会影响到发达国家企业是否转移技术的意愿和转移技术数量的多少。在后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甚至整个教育体系都会产生影响,Amighini(2005)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中获益,成为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国,是和中国高等教育入学与毕业人数的增长、研发人员数量与研发投入的增长等密不可分的,2005年中国已实现将GDP的1.5%用于研发支出的目标。[6]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垂直专业化中的技术扩散与通过外国直接投资等途径实现的水平技术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在垂直关系中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扩散――上游技术扩散与下游技术扩散。上游技术扩散是指生产某种中间投入的技术扩散到这种投入的其他潜在供给者,下游技术扩散是指下游生产阶段的新进入厂商可以从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培训好的供给者那里获得中间投入。这两种技术扩散对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含义是不同的,上游技术扩散因为能够在潜在投入供给者之间产生竞争,从而降低中间投入的供给价格,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下游技术扩散会加剧下游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因而一般不利于发达国家企业向发展中国家企业转移技术。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并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中。垂直专业化深化了国际分工的程度,使国际分工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从而扩展了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的范围。Jones与Kierzkowski(1998)用奥运会全能比赛的例子来类比说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带来的利益:一些选手在某些项目上有优势,在另外的一些项目上有劣势,这样的选手可能不能获得全能项目的金牌,而另一方面,如果将整体比赛拆成单项比赛,全能项目金牌的获得者未必能在某个项目中取胜。与此相类似,国际生产分割带来的分工细化与深化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那些在某个特定生产环节具有优势的国家也获得利益。[8]这意味着,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很多产品的生产上不具有优势,但在这些产品某一环节的生产上可能有优势,国际垂直专业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原本就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国际垂直专业化带来的分工细化可以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与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如此,由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可以成为技术扩散的途径,发展中国家还可以获得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动态利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整体从国际垂直专业化中获利的同时,其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福利变化是不同的,必须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垂直专业化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上文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效应的分析,可以就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中去。例如,可以对组装与加工贸易实施优惠关税待遇,这类措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生产分割和垂直专业化生产。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获得静态福利的提高,而且从垂直专业化链条的低端起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出口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是有益的。

第二,为了更多地获得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动态利益,特别是更多地捕获国际垂直专业化带来的技术扩散的利益,发达国家政府应当提供制度上的相应保证。这包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人力资本与研究开发的投入,以及帮助本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以更好地吸收和掌握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等。

第三,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影响不同,因此,适当的调整与转移支付政策可能是必要的。如果国际垂直专业化使劳动相对于资本的收入降低,或者扩大了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收入的差距,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会加剧,此时对受损的一方加以补偿就是应当采取的政策。

此外,虽然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国际垂直专业化中获得静态与动态的利益,但目前全球垂直专业化价值链主要由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的获利和发达国家相比是很少的。Feenstra(1998)以芭比娃娃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现象。在芭比娃娃的例子中,主要价值链分布于美国,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的售价为10美元,其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只占1美元,运输、仓储、出口等环节的费用与利润也只有1美元,其余的价值全部由美国获得。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以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垂直分工,进入垂直专业化链条的低端,这只是一种次佳的选择。从国际垂直分工中获利多少,直接取决于参与什么层次的分工,取决于在垂直专业化链条中占有什么位置,取决于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以现有要素禀赋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交换的同时,应当不断提高基础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并不断提升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编校:薛 平)

上一篇: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影响... 下一篇: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