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时间:2022-09-07 02:51:14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8例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心内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组心功能Ⅰ级、Ⅲ级、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心律失常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也是危害中老年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在明显提高,心律失常为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效果,我院对此类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3年3月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2±1.5)岁,男性41例,女性27例,发病时间为2~6h,平均发病时间为(3.7±0.4)h,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心脏彩超与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合并高血脂47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灶部位、合并症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心内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选拔心内科护理经验丰富、素质较高护士为循证护理组员,本科室护士长为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学习,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等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2.2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根据本组患者具体情况,参照循证护理参考文献,在确定其高效、安全、可靠后,针对每一位患者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并指定责任护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循证护理过程,为患者提供优质循证护理服务。

1.2.3实施循证护理①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心律失常,重点监测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持续监测至心肌梗死后2w,观察患者症状,若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头昏等症状,提示心律失常先兆,积极报告主治医生,采取急救措施;②心理护理:迅速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好感,合理运用交流技巧,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强调良好心态对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性,指导其家属增加对患者的关爱,同时出示以往治愈病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稳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③心律失常预防[3]:安置患者于单独病房,严格限制一次性探视人数及探视频率,室内通风、光线良好,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55%左右,适时播放轻音乐,为患者营造安静、温馨、明亮的病房缓解,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对失眠严重者给予镇静药物助眠,胸痛明显者给予止痛药治疗;④生活指导;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食谱,指导患者以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食物为主,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食。 坚持运动,以活动量最小的散步为主,心绞痛明显或出现心力衰竭患者绝对静卧,禁止活动。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心功能共分为Ⅳ级,有心脏病但不影响正常劳动,劳动后无任何症状为心功能Ⅰ级;有心脏疾病,活动轻微受限,劳动后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时无症状为心功能Ⅱ级;有心脏病,活动严重受限,轻微活动即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Ⅲ级;有心脏病,不能从事任何活动,休息时即存在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4级。由专门负责人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后心律失常发生例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其占各组总例数百分比。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对护理方法、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效果等满意程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3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基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复发率比较护理组心功能Ⅰ级、Ⅲ级、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心律失常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70.59%,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而坏死的病症,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我危害中老年患者健康与生命的最常见病症之一[4]。急性心肌梗死后极易并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在发病后24h内,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高发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后1~2w,其病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全身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同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代谢产物聚集,出现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均为引发心律失常原因,坏死心肌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增高,缺血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故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溶栓治疗后,恢复心肌供血,又极易因再灌注引发心律失常,故在心肌梗死后1~2w也为心律失常高发期,且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5]。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需给予系统、科学、高兴、安全的护理方法。

循证护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分程序、与治疗同步的高效护理过程。本研究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组长及组员,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与循证护理相关知识与操作培训,经严格考核合格后上岗,由组长带领组员研究本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情况,结合参考文献,斟酌其可靠性、安全性、高效性后,制定本组循证护理方案,于临床实施。首先对患者进行严密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心律失常,发现先兆症状及时报告主治医生,采取急救措施配合急救,其次为疏导患者心理,使患者以正常心态,积极态度接受治疗与护理,避免一切心律失常诱因,从环境创造、人为控制等方面干预,对患者生活进行健康指导,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危害因素,同时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实施循证护理后,护理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

循证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汀兰,赵宇芳.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35-236.

[2]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152.

[3]邵学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31):6867-6868.

[4]徐俊英.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509-511.

[5]孙静.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55.

上一篇: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伴胃转移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等离子刀结合臭氧消融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