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07 12:12:26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研究

[提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信用卡越来越受到我国消费者的追捧。同时,各大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一味地追求发卡数量,随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严重制约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展开论述,深入剖析信用卡业务发展方面的缺陷,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缺陷;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引言

金融危机过后,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不良率连续三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逐渐降低,但是随着四万亿投资弊端的显露,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复杂多变,又由于信用卡不良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使得随时可能出现信用卡不良资产反弹。那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目前处于什么状况?其业务发展存在着哪些方面的缺陷?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产业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以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357.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72亿元,增长41.97%。同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程度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居民普遍的收入能力都相对落后的阶段,消费受现有收入、消费预期、收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消费信贷的动力。因此,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国民经济水平的充分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根据国际上信用卡业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当一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稳定达到4,000美元以上的水平以后,信用卡业务就有可能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方面的缺陷

(一)信用体系建设和相关法规不健全。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信用卡业务的运行就是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该博弈过程以客户的“可信性”为中心展开,其中“可信性”就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动的参与方认为后行动的参与方会对自身做出的相关行为,其中不利行为属于“威胁的可信性”,而有利的行为可称之为“许诺的可信性”。(图1)

如图1所示,对信用卡业务的动态博弈进行分析:括号中逗号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银行和客户效益。发卡机构可以选择发卡,也可以选择不发卡,而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如果发卡机构选择不发卡,则其能够获得8个单位的收益,而客户则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如果发卡机构选择发卡,则到达客户选择节点,客户也有两种选择――履约和违约,不论客户选择哪一个,博弈都结束,若客户选择履约,则发卡机构获得12个单位的收益,客户获得2个单位的收益,若是客户选择违约,则发卡机构得不到任何收益,而客户独自获得了16个单位的收益。若发卡机构选择了不发卡,确实可以保住8个单位的收益,但是却失去了发卡时可多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所以发卡机构在判断是否发卡时,首先必须对客户能否遵守承诺做出判别。在博弈中,博弈双方都把各自能够获得多少利益作为首要的考虑问题,所以信用卡客户会选择在透支使用信用卡之后不还款,以独自获得16个单位的收益,发卡机构基于博弈论的考虑也会认为客户会违约,从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不发卡,在这种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没有相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发卡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用卡业务就不可能进行,使得我国信用卡业务无法正常发展。若我国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当客户违约,而发卡机构选择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时客户会想到这样的结果会使自己落个收益为0的结果,所以客户会选择履约,则可以得到的结果是发卡机构获得12个单位的收益,客户获得4个单位的收益,双方都多获得了收益,这样信用卡业务才能正常发展。

因此,通过该动态博弈过程可以看出,要想信用卡业务继续有效的发展,需要我们健全信用卡业务的相关制度。而在我国,信用卡相关的规定还只能从《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民法通则》、《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找到一些原则性规定,即使仅有的针对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也仅仅是作为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这些相关管理办法法律级别低,在责任方面常有纰漏,使得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这就造成了发卡机构的被动,不能及时处理相关有问题的业务,造成损失。

(二)存在大量睡眠卡,使用率低。到2014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49.36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44.81亿张,信用卡发卡量为4.55亿张。与借记卡相比,信用卡的规模还很小。从人均持卡数量来看,截至2014年末,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6张,较上年末增长17.04%。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较上年末增长17.24%。但这都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美国人均持卡3张,日本人均持卡1.5张,我国台湾人均持卡0.5张。信用卡使用率偏低的另一个表现是无效信用卡――死卡、睡眠卡大量存在,持卡人在三个月内平均用卡次数美国是将近30次,韩国是多于10次,而我国仅为2次。

我国信用卡的活卡率基本维持在55%左右。我国信用卡使用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使然,与美国崇尚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观念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甚至以借贷消费为耻,消费信贷的做法不能很快为大多数人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二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居民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消费信贷;三是我国信用卡经营模式自身存在问题,大多数银行粗放式经营,盲目追求发卡数量,却不进行功能或服务的创新,大多数员工为了完成计划的发卡任务,不顾对方是否有需求,简单让对方开卡帮自己完成任务,这些卡通常都会成为死卡、睡眠卡。

(三)电商信用支付业务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冲击。近年来,虽然信用卡的信贷规模在增长,授信使用率在持续上升,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商领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虚拟信用卡”,如2013年阿里金融推出的信用支付业务,它的业务资金虽仍来自于银行,但是信用分析、授信业务以及预期催收完全由阿里金融承担,同时罚息收入也由阿里金融独享。在个人消费领域,在政策支持下,类似的虚拟账户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以及苏宁易购部分上线的“任性付”将会有更大发展的空间。并且在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这意味着央行即将开放个人征信业务。这些都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一方面分流了部分客户资源,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分享了部分贷款业务的利润,特别是个人贷款业务。

(四)信用卡不良率不断上升。央行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357.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5.72亿元,增长41.97%。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53%,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猛增的背后,是信用卡信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4年末,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为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授信使用率则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较上年末增加1.40个百分点,达到41.69%。信用卡应收账款方面,各行信用卡贷款在总贷款当中的占比均出现连年上升。

截至2014年末,招行、中信、浦发的信用卡贷款分别为2,199亿元、1,261亿元、59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1.7%、45.8%、79.6%。根据各大银行公布的年报,只有招行、浦发和平安三家银行公布了信用卡不良情况,其中除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仍维持在1%以下,且较2013年下降5个基点至0.94%外,浦发和平安的信用卡不良率均高于1%。截至2014年末,平安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为2.77%,较2013年增长1.19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信用卡2014年不良率为1.47%,较2013年下降0.28个百分点。而对于盈利情况,目前仅有招行、中信、浦发三家股份银行公布了其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其中,招行2014年信用卡利息收入达118.44亿元,同比增长33.8%,信用卡非利息收入达121.17亿元,同比增长55.2%;中信银行、浦发2014年分别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132.9亿元、48.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9.6%、85%。信用卡不良率的不断提升,使得各大银行开始重视逾期未尝信贷的催收。其中,浦发银行更是发起全国性的“全民催收大会战”,成为全国首家发起“催收总动员”的银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及社会征信评价体系。美国在关于信用卡风险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具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其中最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公平信贷报告法》,这是一部专门针对个人征信体系,要求征信机构要尽职做好对申请人客观的信用评价,这样可以降低后期持卡人的不履约风险。再者,美国的社会信用评价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断调整,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制度,发卡机构可随时通过专线电脑向专门的信用局个人信用资料库调取申请人的个人信用档案,信用局完备的查询信息能迅速反馈是否给予申请人授信及授信额度。发达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为发卡机构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促进了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尽快颁布和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律及其配套规章,以从单位信用保证和道德约束逐步过渡到以个人信用保证为主、法律约束为辅的信用体系中来,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的记录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实用,个人信用主客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国家强制方式来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使个人信用支付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大数据助推信用卡营销新常态。各大银行都掌握了大量客户消费、需求等行为数据,这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可将“大数据”运用于信用卡营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客户营销不同类型的信用卡。信用卡营销部门可以与客服中心联盟,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后续跟踪贴心服务。在信用卡产业面临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中,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选择哪家的信用卡。而客服中心作为接触客户最主要的平台,一是可以通过分析客户消费数据,形成对客户消费方式的精准预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消费推荐服务,充分提高服务效率以及细分客户群体满意度与价值;二是形成口碑传播良性循环。互联网时代传统广告弱化,基于自媒体的口碑传播效应成为市场拓展的主战场,客服中心要通过大数据整合客户自媒体使用情况,对于自媒体使用频繁的客户重点关注,并给予优质客户服务体验,推动良好服务口碑通过自媒体途径迅速传播。大数据准确定位客户的需求,针对性地选择营销可以提高营销的效率,同时又可使后续的客服中心了解客户习惯,更贴心地服务客户。因此,信用卡营销与大数据和客服中心更好的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信用卡产业的发展。

(三)信用卡业务发展新方向。整合创新线上支付工具,积极应对“支付脱媒”。对于大额在线支付以及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支付,要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支付工具安全等级高的特点,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比较优势;针对小额、频繁、安全性要求较低的线上支付需求,必须积极研发或优化线上快捷支付产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新兴线上支付工具展开竞争。要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保障支付便捷和转接成功率高,确立在线交易中间担保机制,持卡人可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终端和入口进行支付,满足本人支付和代人支付、主动支付和授权代扣等多样化需求;可与线上商户会员体系及促销活动无缝对接,使消费者在支付环节享受一站式会员待遇及促销优惠。要提供良好的安全体验,在便捷性与风险控制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树立行业标杆,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正面竞争。

(四)实施风险转移措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分散措施主要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赋予具有所有权的资产以流动性,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并同时画的流动资金的过程。对于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而言,资产证券化不是其主营业务,不具备大规模盈利的能力,但却是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信用卡业务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应收账款的风险,有利于信用卡业务经营机构回笼信贷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运用的总体成本、有利于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达到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信用卡业务虽然趋于成熟,但其发展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完善的法律法规,大数据资源的充分运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促使我国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振东.信用卡法律理论及适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高健.大数据助推信用卡客服新常态[J].中国金融电脑,2015.6.

[3]王东,马一莎.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信用卡业务发展之路[J].中国信用卡,2013.11.

上一篇:碱解玉米秸秆制备阿魏酸 下一篇:飞控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通讯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