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巩固企业发展态势

时间:2022-09-06 10:23:12

技术创新巩固企业发展态势

技术创新就是企业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实现企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更加高效节能的生产系统,从而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 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成果,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成长性。

技术创新榜中榜

在对中小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排名时,本报告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图。

由于评价指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难以直接由各指标对不同上市公司或同一上市公司不同时期的综合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本报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小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排名。(见表1)

技术创新排名结果如表1所示。该排名在较大程度上与成长性排名吻合,前60名的公司中有19家公司是高成长性公司,而只有6家低成长性公司。同时,排名前60的公司无论研发还是技改的投入都高于273家公司平均水平。新产品和技改产品产出多,有力地支持了主营业务收入。同时,排名前60的公司技术人员投入,高管技术背景人员,专利数量明显高于排名后60的公司。

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评价研发费用投入

研发费用: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必不可少地要投入定的研发费用。从选取的27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的情况来看,2008年共投入研发费用50亿元。研发费用投入最大值为1.55亿元(天马股份),平均值为1857万元。技术创新排名前60的中小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均值达3583万元,是排名后60公司的均值405万元的近9倍。

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在这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的最大值为20.23%(上海菜士),平均值为2.67%。其中排名前60的公司的研发收入比均值达到4.18%,而后60名公司均值为0.87%。排名前60的公司不仅研发费用投入绝对值高于后60的公司,而且研发费用相对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也高于273家总体和后60公司的平均水平。

技改费用投入

技改费用:公司对原有生产技术、设备的技改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73家中小上市公司2008年度共投入技改费用121.8亿元,其中最大值为12.7亿元(三钢闽光),平均投入4462.5万元。排名前60公司均值达到了1215 O万元,为排名后60公司537万元的22倍多。

技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在273家中小市公司中,技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的最大值为51.81%(山河智能,证券代码002097),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募投项目小型工程机械重大技改项目本期启动,投资金额达65000万元,而受去年下半年金融风暴影响,该项目在报告期内实现的效益水平远低于预期,因此导致主营业务收入提高不足,使得两者比值增大。技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平均值为4.44%。排名前60的公司很重视技改的投入,其绝对值和相对比值都高于273家公司的平均水平。排名前60公司均值达到了9.92%,为排名后60公司0.36%的27倍多。

技术人员投入

技术人员:中小上市公司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很重视公司的研发能力的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及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273家中小上市公司共有技术人员(或者科研人员、研发人员)70472人。技术人员最大值为2738人(中国海诚),平均值为258人。排名前60名公司的技术人员平均值达到440人,远高于后60名公司的技术人员平均值128人。

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从整体上看,中小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比例超过全国企业的水平,同时较去年有所提升。273家中小上市公司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的平均值为19.54%,最大值达91.75%(拓日新能),排名前60公司的平均值达到了29.73%,远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而排名后60公司的平均值仅为9.46%,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技术人员比例在10%以下的最多,有100家,占总体的36.63%;10%-20%的有79家,占总体的28.94%;而20%-30%的最少有40家,占总体的14.65%:30%以上的公司有54家,占总体的19.78%。

技术人员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贡献:27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贡献平均值为929万元,最大值为35271万元(大港股份)。排名前60公司与后60公司的技术人员人均收入贡献率均值分别为599万元、1366万元,差距明显。这是由于前60名公司技术人员数明显高于后60名公司的技术人员数,两者技术人员总数分别为26850人和7705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排名前60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员工中的相对比例高。后60名公司的技术人员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很少。

高管技术背景人员

高管技术背景人员:拥有支卓越的高管团队是制定企业战略、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高管团队中拥有技术背景的成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影响。2008年,273家中小上市公司高管团队中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共有1362人,最高的达19人(露天煤业,监事除外)。其中排名前60公司的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共有431人,是排名后60公司102人的4.2倍。

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占高管总人数比: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占高管总人数比表示为高管技术背景人员与公司高管总人数的比值,即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在该公司高管人员中的份额。27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占高管总人数比的均值为36.91%,其中最大值为93.75%(华锐铸钢。证券代码002204,ST钛白,证券代码002145)。排名前60公司的高管技术背景人员占高管总人数比均值为48.18%,远高于后60名公司的13.04%。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前60名公司的高管技术背景人员数以及其在高管团队中的比率均值均大大高于后60家公司,且后60家公司的高管技术背景人员情况明显差于273家的平均水平。

新产品产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作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产出之一,其收入的多少代表着公司技术创新的水平以及市场对公司技术创新成果的认可度。2008年,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仅有36家推出新产品,销售总额为47.6亿元,平均值为1745万元,最

高达11亿元(海鸥卫浴,证券代码002084)。其中排名前60公司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值为6497万元,是排名后60公司均值1323万元的近5倍。

新产品销售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新产品销售对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率表示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即新产品销售在该公司主营业务中的份额。27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的均值为2.08%,其中最大值为75.36%(嘉应制药,证券代码002198)。排名前60名公司的新产品销售贡献率均值为7.35%,远高于后60名公司的0.17%。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前6。名公司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其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率均大大高于273家公司的平均值。而后60名公司的新产品销售情况则明显较差。

改进产品产出

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出口、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2008年,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仅有29家推出改进产品,销售总额为55亿元,平均值为2027万元,最高达8亿元(天马股份)。其中排名前60名公司的改进产品销售收入均值为8129万元,是排名后60名公司均值333万元的24倍多。

改进产品销售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改进产品销售对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率比表示为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即改进产品销售在该公司主营业务中的份额。27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改进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的均值为2.01%,其中最大值为47.38%(三变科技)。排名前60名公司的改进产品销售贡献率均值为7.56%,远高于后60名公司的0.31%。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前60名公司的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其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率均大大高于273家公司的平均值。而后60家公司的改进产品销售情况则明显较差。

专利

申请受理专利数量:专利数量作为衡量公司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反映了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2008年,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申请与受理的专利数量共有2197项,最高的达210项(大族激光)。其中排名前60公司的申请与受理专利数量均值为23项,而排名后6C公司均值仅为2项。

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表示为申请与受理专利数与公司技术人员的比值。273家中小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均值为0.0492项,其中最大值为1.9310项(青岛金王)。排名前60公司的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均值为0.1044项,远高于后60名公司的0.0167项。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前60名公司的专利数量以及其在技术人员中的比率均大大高于273家公司的平均值,而后60家公司的专利情况明显较差。

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创新不同行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危机应对能力比较

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程度不同,且在重要创新指标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而技术创新具有行业分布的特征。

从行业的总体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在技术创新排名前60的中小上市公司中+属于机械设备行业的公司有14家,占前60家的23.33%,建筑建材、化工和信息服务行业各有8家,分别占13.33%,医药生物和电子元器件行业各有6家,分别占10%,家用电器行业有3家,占5%,轻工制造、纺织服装行业各有2家,分别占3.33%,采掘、信息设备和黑色金属行业各有1家,分别占1.67%。

而在技术创新排名后60的中小上市公司中,属于化工行业的有13家,占后60家的21.67%,轻工制造有7家,占11.67%,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和商业贸易行业各有5家,分别占8.33%,医药生物。农林牧渔和交通运输各有4家,分别占6.67%,餐饮旅游行业有3家,占5%,有色金属,建筑建材和家用电器各有2家,分别占3.33%,电子元器件、房地产,交运设备和信息服务各有1家,分别占1.67%。可以看出建筑建材和信息服务行业技术创新程度高,轻工制造,纺织服装和商业贸易行业创新水平低,而机械设备、化工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则具有两极分化的现象。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小上市公司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我们通过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部分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由于成本上升、管理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净利润锐减,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因此,我们把企业净利润变动率作为金融危机下企业受到影响程度的标志性指标,分行业计算了净利润变动率均值(以2007年为基期,2008年为报告期),并与该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均值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信息设备建筑建材、交运设备、信息服务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创新得分均值排名与其净利润变动率均值排名水平相当。具体说来,信息服务家用电器,建筑建材和信息设备行业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为这些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保持相当的平均净利润增长水平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同时,采掘,医药生物行业较好的技术创新水平,也为他们保持净利润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运设备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表现平庸,在金融危机之年净利润呈现微量负增长的不利态势。

纺织服装,轻工制造行业是我国典型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不足的行业,加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国际市场变化冲击较大,净利润都出现超过-50%的大幅负增长。另外,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也为他们净利润的负增长埋下了伏笔。

在表2中,也存在些技术创新表现与净利润变动率表现相分离的情况。这类行业大多是商业贸易、农林牧渔,金融服务等行业特性决定盈利与技术创新相关度不高的行业,或公用事业等存在定垄断和政府补贴的行业。

这里需要重点分析的是黑色金属行业。该行业在技术创新排名中名列第一,而其净利润变动率则名列全部22个行业的倒数第一。我国黑色金属行业的原料长期大量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上,黑色钢铁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自2002年以来因需求旺盛、少数矿业公司把持等原因,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黑色金属行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原材料定价上丧失话语权,处于被动不利地位。2005年以来,我国黑色金属行业进口主要原材料――铁矿石的价格大幅提升,2008年更是大大超出行业心理预期达到最高涨价96.5%的幅度,使得整个黑色金属行业在

2008年一开局就面临成本大幅提升的不利局面。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钢材产品需求量下滑,使黑色金属行业雪上加霜,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使这颗技术创新排行榜上的明珠在金融危机面前失去了光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在一个市场有效。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乃至行业的持续盈利提供有力的支撑,技术创新能力也应该是企业应对诸如金融危机等外部经营风险的关键手段和核心能力。

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如机械设备、化工,电子元器件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显著,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而其行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又呈现两极分化的行业。我们将在下一节以机械设备行业为例,分析这类行业的技术创新与金融危机应对能力方面的情况。

技术创新能力强弱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机械设备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但又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的行业,2008年行业净利润变动率均值为-76.52%,尽管与精工科技的净利润变化率-3596.12%有很大关系,但半数多的企业呈现净利润负增长,依然可见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大。虽然行业整体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但仍有很多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成功地渡过了难关,净利润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因此行业内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其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或影响究竟有多大成为本部分研究的着眼点。本节的目的即是进行机械设备行业内的企业技术创新对金融危机应对能力的分析,以反映在金融海啸中微观个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业绩和发展的影响。

按照申银万国的行业分类标准,在调查的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有43家企业属于机械设备业。通过分别按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和净利润变化率排名,以及二者吻合性的分析得到 在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和净利润变化率各自排名的前22家企业中,有10家同时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较大正向的净利润变化率,说明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其应对金融危机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在技术创新得分和净利润变化率各自排名的后21家企业中,也有10家同时表现出较弱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较小的净利润变化率,甚至是负增长,说明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其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或作用较小。

在技术创新和净利率变化率表现均好的企业中(见表3),天马股份表现最佳,技术创新得分排名和净利润变化率排名均是第一,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助威企业在金融海啸中平稳航行。2008年公司业绩表现非常好,实现营业收入3,175,391.237.18元,同比增长137.49%,净利润597.458.974.6元,同比增长118.51%。在全球性大衰退的环境下,天马股份的表现堪称黑马,它在国内市场如鱼得水,技术创新又让其产品具有了进口替代的实力。

天奇股份表现较好,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排名第八,净利润变化率排名第四,技术创新为其业绩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为其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增添了筹码。2008年度,公司研发投入449万元,完成专利申请119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

金风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排名第十一,净利润变化率排名第三。2008年的研发支出为25331.89万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成功应对金融衰退,保障其行业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在技术创新和净利润变化率表现均好的企业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以科技创新作为公司发展战略导向;

第二,较大力度的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保证技术创新投入充足,

第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

第四,面对金融危机的到来,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做好战略部署。

在技术创新和净利率变化率表现均差的企业中,方正电机最差,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排名倒数第一,净利润变化率排名倒数第五,技术创新能力在行业中较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巨轮股份在行业中的表现也不是很好,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排名倒数第十,净利润变化率排名倒数第八。

在金融危机巨大影响下,企业应对危机的指导思想应是如何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打造核心产品,变危机为机遇,使公司厚植实力,走向价值链高端,向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转变。即使是在低谷的时候还是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未来而投资,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逐渐走出低谷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会。

从宏观角度看,技术创新推动的是供给方面的革命,对新技术的投入可以在短期起到弓领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的作用,例如对核电的投资就首先会带动相关的零部件和一些大型设备的生产。我国政府可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把扩大内需和技术创新同步推动起来。这样既可以加强技术创新的科研基础,也为未来新产业的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天马股份:创新是做大做强的基础

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中国轴承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各类轴承,机床装备和优质锻件材料,是中国轴承行业中 材料,轴承,装备”三大产业最完整的企业。

创新助威企业发展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立于经济之林的有力支撑。在追求“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做大做强”理念的指导下,公司重视技术创新。

多年来,公司一直注重研发投入力度,以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TMB牌轴承产品覆盖10大类4000余个品种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航空,船舶,汽车,机床电机,矿山冶金,风力发电,农用机械,重型机械等众多领域。产品小到内径5毫米,大到外径5米,尺寸跨度居全国之最,集“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和”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四大国家级荣誉称号于一身。其中,短圆柱滚于轴承铁路轴承和“齐一”牌重型立,卧式车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这一市场的冠军。

近三年,研发费用的投入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度,公司技术改造、技术研发方面的创新投入共65,264万元,通过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获得成功,不仅使公司核心技术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而且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公司追求创新的战略指导下,大量的研发投入使得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并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8年年

底,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2Q09年初,公司于2007年2月申请的

“真空钢包脱气和真空浇铸多支钢锭的一体化生产工艺”也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高瞻远瞩的战略:来自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续追求,更来自致力于民族装备工业振兴与发展的重任。

创新是企业取得佳绩的关键

在全球性大衰退的环境中,当中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遭遇巨大冲击之时,“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相继倒闭的情况下,天马股份的表现堪称黑马。它在国内市场如鱼得水,高速铁路开工和风电轴承建设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又让其产品具有了进口替代的实力。

报告期内 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一路飚升,成本压力加大,下半年遭遇金融危机,社会需求缩减,以及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公司管理层在未雨绸缪的同时积极采取了种种措施,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行业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公司各项经营业绩稳中有升,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果。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175,391,237.18元,同比增长137.49%,净利润597,458,974,55元+同比增长118.51%,每股收益1.9元,同比增长88.12%。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有了更大幅度的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6.17%,

加强技术创新,力争上游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积极采取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推进,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将给重大技术设备需求及关键零部件带来了较大增量。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和新能源规划也强调了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的战略地位,推进了装备自主化和替代进口进程。这将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给公司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公司做强作大。

面对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给公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公司将利用当前市场的调整期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大力研发新产品,多做迎合市场需要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让这些产品成为企业攻克艰难的支柱产品,减少甚至砍掉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

上一篇:家有梧桐树 不愁凤凰来 下一篇:中小企业成长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