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实际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时间:2022-09-06 09:16:16

回归生活实际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试从回归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三个层面来提升品德教学实效。

关键词: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学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但纵观时下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我认为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才是首选。

一、回归生活,经历提效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书本、教师所讲相矛盾的现象,产生许多困惑。若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啦!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到他们同意。”……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请开动脑筋,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你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回归生活,体验增效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格外宠爱,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以致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同情心,比较冷漠。这时,品德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品德教学,应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例如,教学《谁知盘中餐》一课时,在第一个班上利用课件演示种粮的过程,学生只得出了一个表面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学生认知停留在表象,落实不到珍惜粮食的行动中。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五个,人倒退着走摆方阵,让学生连续示范五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真切体验,再去看种粮的过程,学生仿佛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回归生活,实践促效

杜威曾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让其参与生活实践。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我们学会了合作》这一课时,让学生明理之后,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游戏:单指夹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夹得多。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参与活动了吗?你是怎样做的?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懂得一些合作的技巧,感受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人合作。而有时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它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应回归生活,引导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不断实践、体验,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姚顺添.聚焦品德,有效教学,西苑出版社,2008-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云浮市第一小学)

上一篇:风清又闻百合 下一篇:趣味拼音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