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时间:2022-09-06 09:07:02

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则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提供支持性帮助。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自我发展,按照个人意志独立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探索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与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注意力易被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吸引,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有用,而且有趣,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在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后,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探究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所以学生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诱导联想,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空间。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出示探究题目:一个圆柱形茶叶筒,先量一量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怎样测量圆柱茶叶筒的底面直径”成为探究的焦点。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及手中的学具,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分组活动后汇报了各自测量的方法。学生1:我把直尺上的零刻度对准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移动直尺,测出的最长距离就是直径;学生2: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横着夹住茶叶筒的底面,另两条直角边与直尺的边缘重合,用直尺量出两个三角板间的距离,就是直径;学生3:把茶叶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后量出折线的长度就是直径;学生4:用纸条绕桶一周,拉直后量出长度即底面周长,再算出直径;学生5:把茶叶筒放在白纸上滚动一周,画出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量出长和宽就得到底面周长和高。经常进行这种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过渡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分析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生数学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表现出来的态度、动机、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各方面的判断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开学初就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评价的时间。学生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师生问答的环节,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每节课至少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四、教师分层指导训练学生

由于差异的客观存在,全班学生不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统一练习的标准,我们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数学练习。教学内容的分层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A层学生教师应为其提供一些与本节课配套但又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B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对C层学生以基础过关、查缺补漏为重点,着重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熟练地应用;C层学生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推理过程,初步具备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并要求能灵活运用。当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既定目标时,后进生有了学习信心,中等学生的潜能被挖掘,优等生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农村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