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时间:2022-09-06 08:15:04

浅谈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每一个体育教师课前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通俗来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

体育教学中,只有适量的运动负荷,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过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怎样的运动负荷才是合理的呢?

一、 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畏惧,欲望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负荷适宜时,学生的学习情绪能高涨起来,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目标也容易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一刀切,强化训练式的教法,重视零散、小量、多次的活动,它既有利于保护运动器官,又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的确定。如果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落脚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 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员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采用观察法则会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可通过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过大,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过小,则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要求学生懂得,在运动中根据自己的心率、呼吸节奏、出汗量、脸色、内脏器官的反应等生理症状来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主动意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多观察、勤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 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应区别对待。由于课的主动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掷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等内容组合。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安排负荷,寓趣于教,寓乐于教,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活泼愉快地参与活动。在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预计心率曲线。我们要重视并且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

四、 运动负荷安排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运动的量,简单地说就是“维持动作的时间、距离、组数、次数”,运动的强度是“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完成动作的速度”。运动的“量”与“强度”这两个指标制约着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较大,学生容易疲劳,甚至有损身体健康,负荷太小,则失去锻炼的意义。在进行体育课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安排的负荷要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体会运动是快乐的。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研究,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无论量与强度如何搭配,但注意运动负荷要适当、适宜的负荷就是要让学生的机体能够承受,还要有一定的“疲劳感”,也就是说,学生刚刚开始出现疲劳的时候,就要注意调整负荷的量或者强度,让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适应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自身转化的过程,以此培养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

五、 运动负荷安排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学生受益

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各不相同,他们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相同。在体育课中选取一位中等体育能力的学生为基准点,测出他的心率,然后把全班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各个层次进行不同次数和组数的负荷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的运动负荷要围绕基准点上下波动让全体学生受益。要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有疾病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不同的模块、对象、时段等不同的情况来具体指导、检查、督促、调整学生的实际“运动负荷”。抑制“过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进“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努力使所有的同学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动负荷是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邹玉萍 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225700)

上一篇:电子白板对英语教学中的交互性研究 下一篇: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