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08:03:00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进入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以及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试用,正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占据主导思想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仍是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重要性,而其他课程资源并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开发其他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和作用,尤其是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价值没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相对于专业素养或科学素养而言,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但其内涵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通过文化传承、环境熏陶、个人体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一种内在品质,是在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渗透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人文素养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几门人文学科知识,而是对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生长人文精神的土壤。人文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与合作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历史和文化教育,离不开以陶情怡性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离不开以培养法制和民主精神为主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以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境界为主的各种门类的人文教育。

2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资源还是过度强调地球仪、地图等传统教学工具,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层次性,样式还是比较少。而且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深度不够,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连贯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有效的窜联整个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对于已经开发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来看,开发应用的主要是些文本性资源,而且有些资源与地理学科有些偏离,没有与地理学科新进展同步,略显滞后,再者就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缺少学生体验地理过程这一环节;对于形式多样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并没有充分利用,开发的主体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地理教师为主,对于其他开发的主体如学生、学生家长等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开发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枯燥乏味、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已开发与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主要是以校内为主,没有从更大空间范围去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性校外课程资源,而对于民俗文化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更是缺乏深度开发,有的学校甚至不开发。如果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将可能集成环境、人财物等优势,那么学生的学习资源还是被约束在一个小范围,这不仅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制约,而且还会成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障碍,更是不可能实现课改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这方面讲,这样的课改是不成功的。

3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怎么样设计已经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怎么样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的生存能力,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实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对学校旁边的垃圾山进行观摩,让学生们寻找垃圾山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这座垃圾山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抑制并消灭垃圾山。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寻找垃圾山的成因,第二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三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群众的影响,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寻找方法措施消灭垃圾山。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更加懂得保护环境。我所在的班级就通过这次活动开展了一次讲卫生、爱环境的小型活动,大家明显的增强了环境意识,教室地板上不再是纸片乱飞。其次,地理新课标另一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习惯,还应构建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模型,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提升学生探索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奥妙的兴趣、认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地理科学新成就,学习当前开发应用地理的新方法和科技工具。最后,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揭示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力求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地理知识外,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并意识到自己所负的责任;关心周围的环境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学会欣赏自然和人文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存状况和文化差异;同时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爱荣.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

[2]何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

[3]邹广文,孙爱云.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建构[J]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下一篇:感受泥土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