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06:22:20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不想提问、不会提问。这种思想观念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缺乏创新精神。笔者就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兴数学 教学 提问能力 培养

古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中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还能纷纷举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到了初中还能有少数学生继续向老师提问,到了高中能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寥寥无几。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组织者,有效的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教师之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教师只有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勇气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解惑,首先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但是有些教师自己备课不充分,害怕学生的提问,唯恐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威信。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教师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丢脸的事情。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部回答上来。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胡乱搪塞过去,而是很友好的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案,顺便让你自己也继续思考,看谁先找到答案,好吗?”这样以来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老师的,而且会更加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比赛。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高中生往往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思想比较单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调动,上课气氛往往死气沉沉,都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据此教师就要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数学枯燥无味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等,使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等等,应用这些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发自内心地想提问,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运用语言技巧激发提问的欲望

语言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近年来,学术界流行将人类语言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科学语言是相对于艺术语言而言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妨将其比作严格的教学语言,它基本上保持着数学逻辑所使用的特有的叙述方式和术语,科学语言虽然严谨、简练,但欠缺生动,表达呆板,较难理解,因而需要富有表现张力的艺术语言来补充。教师在授课时,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穿插使用,用艺术语言来讲解数学知识,可使科学语言通俗化、平易化。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作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数学术语,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逻辑严谨,简练准确,必须对数学语言的类型及其课堂体现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概念、定理、公式等用科学语言来表述是最为恰当准确的,如果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就肯定会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欠缺准确性。数学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把握知识技能,把握解题技巧。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使用最通俗、最易懂的语言。只要这样,才可以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将新旧知识相结合,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师的体态语言也必不可少。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在亲切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严厉深思的表情会启迪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中去。课堂教学中若没有运用好手势,就会像运转的机器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因此教师要运用一定的体态语言,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长了,那么问题就相应的多了。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在问题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浅论物理高考总复习熟练掌握应试技巧 下一篇: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