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06 05:51:28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摘 要:柽柳是黄河入海口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种多年生耐盐碱木本植物,对维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改碱治土、盐碱地路域绿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直接观察调查方法、用样方法和无样地法研究植被特征,通过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柽柳林生物生态变化情况,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

关键词:柽柳;湿地恢复工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2年经国家批准建立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的多功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94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中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区之一,1996年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网络”成员,2000年被团中央、全国绿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八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黄河三角洲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解决保护区缺水问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2年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引黄河水入大汶流柽柳林。自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后,黄河三角洲大汶流管理站所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增加,鸟类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呈增长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柽柳林生物生态变化情况,来评价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

1 研究区概况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介于东北亚内陆和江淮平原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9°20′,北纬37°35′~38°1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3000hm2。由于现行黄河入海口在自然保护区境内,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使黄河每年向大海延伸平均达2.2km,平均造陆32.4hm2,从而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在逐年增大,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成陆最年轻的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极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寒少雪多干燥等,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均温12.3℃,极端最高温度41.9℃,极端最低温-23.3℃,年均无霜期199天,年均降水量为542.3ml,蒸发量为1926.1ml,蒸降比为3.6 : 1。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形成发育是在三角洲成陆过程中,不断受到黄河改道、海水侵袭潜浸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保护区内的土壤形成了以潮土和盐土为主的土壤类型。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柽柳林分布,并且随着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其面积逐年在扩大。

黄河三角洲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区内无地带性植被类型,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土壤含盐量、潜水水位与矿化度、地貌类型的制约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木本植物很少,以草甸景观为主体。

植物区系的特点是植被类型少、结构简单、组成单纯。在天然植被中,以滨海盐生植被为主,占天然植被的56.5%,沼生和水生植被占天然植被的21%,灌木柽柳等占天然植被的21%,阔叶林仅占天然植被的1.5%左右。植被群落分布为:①黄须菜群丛,占土壤面积的10.6%;②柽柳—黄须菜群丛,占土壤面积的2.2%;③马绊草群丛,占土壤面积的4.99%;④芦苇群丛,占土壤面积的5.38%;⑤一年生禾本草群丛,占土壤面积的3.59%;⑥白茅—芦苇群丛,占土壤面积的1.75%。人工植被中以农田植被为主。木本栽培植被仅占人工植被的4.3%左右,农田植被占人工植被的95.7%。

植被中有植物种类40多个科、110多个属、160多个种。以禾本科、菊科草本植物最多。在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根茎禾草为主,尤以各种盐生植物占显著地位。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计

本项研究于2001年7月至2005年2月,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大汶流管理站东南10km处(N37°45ˊ37.9″,E119°03ˊ28.9″)开展。研究样地有9个,每个样地设置10小样方,规格10m×10m,同时进行GPS定位。

在研究区采用直接观察调查的方法,结合寻访大汶流管理站科研人员,用样方法和无样地法研究植被特征,样方法采用10m×10m 的样方,无样地法采用点四分变量法。

2.2 监测要素和数据处理

监测要素主要有覆盖度、密度、高度、茎粗、湿地植物种类等。

3 生态恢复后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

3.1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后柽柳林基本生物生态特征变化

柽柳,柽柳科,别名 观音柳、西湖柳、三春柳,学名 Tamarix chinensis,英名 Chinese Tamarisk,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红褐色,枝细长,多下垂。叶楔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总状花序集合或圆锥花序,花小、粉红色,1年开花3次,自春至秋陆续开放。主要种类有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中国柽柳(Tamarix chinesis Lour)、短穗柽柳(Tamarix Laxa Wild)、刚毛柽柳(Tamarix hispida Wild)、密花柽柳(Tamarix arceuthoides Bge)。

多年来在黄河入海口和沿海地带滋生繁衍,具有耐盐碱,抗风沙等特点,生命力较强,是盐碱地、荒沙地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该植物不但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改碱治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造纸、柳编的好原料。

大面积的柽柳林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大汶流管理站附近,是由即耐涝又耐旱的喜盐树种——柽柳组成的群落,成丛生长。柽柳多生于潮湿的盐渍地上,植物体根部有轻微的吸盐作用,其茎叶可分泌一些盐分。3年生植株高2.5m,覆盖度60%左右,伴生草本有白茅、罗布麻、猪毛菜、铁苋菜、莎草等植物。柽柳适生于盐渍土,也宜于沙地栽植,是本区一种改良盐渍土的优良树木。10m×10m内有柽柳2~3株,高度为190~260cm。在实施恢复工程后,其不同恢复目标下的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如表1所示。

上一篇:皇后白掌的组培快繁试验研究 下一篇:重症爆发型心肌炎误诊急性心肌梗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