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06 03:57:52

高职高专院校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翻译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现状却存在着诸多弊端亟需解决,如学校及教师轻视翻译教学、学生基础薄弱、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及教学手段落后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当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确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针,加强翻译理论的讲解,适当改变授课模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改革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8—03

一、翻译能力内涵及翻译能力培养理论概述

翻译能力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相关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标准对翻译能力一词有迥然各异的解释。如,罗杰·贝尔指出,翻译能力即“译者从事翻译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并提出要从理想的双语能力模式、专门知识模式及交际能力模式三方面来研究一个翻译者的翻译能力:法国的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研究翻译能力,将其分解为六个因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强调在此六大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两种能力是转换能力和决策能力。沙夫纳也将纳翻译能力分解为六个因素,即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语域能力、研究能力和转换能力。切斯特曼认为,翻译能力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特定文本或词语生成一系列可能译文的能力;二是迅速、肯定地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译文中选择一种最合适贴切的译文的能力。国内学者对翻译能力内涵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如,穆雷认为,翻译能力即能够从事翻译工作所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姜秋霞、权晓辉则认为,翻译能力主要指译者的知识和经验结构,即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审美结构以及转换能力。

可以说,什么是翻译能力、如何全面描述翻译能力的定义与内涵,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综合国内外主要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可以将翻译能力作如下解释:翻译者从事翻译工作所需各种知识和技能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双语理解与交际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体系构成(即双语语言知识及双语文化知识等)以及翻译技巧运用等。在翻译能力诸要素中,双语研究与转换能力最为关键,它是决定译者水平高低及译文等级优劣的重要因素。

关于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在学术界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它要求译者根据翻译活动的目的、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读者的期盼,不过分追求语言层面的“符码转换”,可以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主要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个体知识储备与社会文化背景,采取灵活、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决定译文的表现形式。又如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者的任务就是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进行恰当合理的取舍,译者从原文及其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再充分运用自己的翻译能力,把这种最佳关联忠实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只能亦步亦趋地从字面上翻译文章的弊端。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培养理论种类繁多,各有所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采其长处、避其短处,运用其实践性较强的理论部分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而具体到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则又与本科、研究生英语翻译教学迥然不同,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外语教师必须根据所在院系实际状况,合理采择翻译能力培养理论,运用切实可行的翻译教学技巧,实现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现状

(一)学校及教师对翻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语教学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轻视翻译教学。据笔者调查,国内本科大学大多在高年级才会开设英语笔译课,而且存在课时量少(大多一周仅两节)、课程短(一般仅开设一年)的问题。学校忽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自然就不会投入人力物力在此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设计,这在教师教学方面直接的反映就是广大教师也轻视翻译教学。首先,广大教师对翻译教学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舛误。至今仍有不少英语教学一线教师认为翻译教学就是教学生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把翻译视为中英文之间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对等转换,严重忽略文本的整体性与文化内涵。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以传授翻译技巧加上翻译练习为主,用“填鸭”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次,教师很少讲授翻译理论。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很少讲授翻译理论,即使涉及到也大多只是把“信、达、雅”或“忠实、通顺”等翻译标准泛泛讲解一遍,这对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并未起到很好的作用。据笔者对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信阳农专”)英语教师的调查,发现70%以上的英语教师认为需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翻译理论方面的培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英语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亟待提高。最后,教师偏重学生成绩的提高,选择性地放弃翻译教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极为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这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也过多强调阅读、词汇与语法等分值较高的题型,而选择性地放弃翻译教学。这自然十分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基础薄弱,学校翻译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大皆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据笔者对信阳农专2011届300名新生的调查,有高达67.3%的学生认为自己高中时期英语基础薄弱,有61%的学生承认自己高考英语成绩未达90分(满分150分),有70.5%的学生想学好英语,但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由此可见,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就存在英语差的问题,而且这种状况是因其长期以来英语能力弱而导致的,故要想短期提高其英语成绩十分困难。

具体到英语翻译教学来讲,据笔者对信阳农专2010级旅游管理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学生认为翻译课非常重要,63%的学生提议教师应在教学中讲授必要的翻译技巧,而只有2%的学生对自己的翻译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模式感到满意。由此可见,学生并非意识不到英语翻译课的重要性,他们大多也能看出问题症结之所在,然而,学校在翻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妨碍了翻译课的正常有序开展。首先,整体而言,如今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的授课时间相对较短,这严重阻碍了翻译课的设置。以信阳农专为例,非英语专业的院系,其英语课每周不超过4学时,且大多需要大班上课。时间问题造成了很多原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投入英语学习。可以说,每周三四节英语课的现状导致了英语教学在学校即存在走过场的趋势,那么英语翻译课就更地位低下了。其次,学校过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不过是将英语过级考试作为终极目标,所以很多人倾向于应试,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这种观念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与学校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的取舍有关系。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英语课程时,往往十分重视能迅速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课程,如阅读、词汇、作文等,而对听力、翻译这些一时难以速成的课程不重视,把它们放在大一前半学期或大三后半学期,这自然给学生一定的误导。

上一篇:农业类高专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朗诵中声情结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