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超载

时间:2022-09-06 03:14:03

“教育”不超载

当孩子每天日程满满的,由家长带着去参加各种各样有组织的、条理分明的活动时,他们也就错过了学习安排自己的时间、制订计划的机会。

近期由于早教中心的课程正在进行调整,所以部分孩子上课的时间有所变动,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再和家长沟通。沟通的过程中,会经常听到以下这些反馈意见:啊,有变动啊?换别的时间不行呀,我们家妮妮幼儿园放学以后都有安排的,周一去游泳,周二学钢琴,周三学英语,周四幼儿园还有特色班,周五就来你们这里了,周六周日我们通常都会带她去爷爷奶奶家,还哪有时间可换啊?

第一次听到,有些被吓到了。一是现在孩子一周生活居然有一张日程表,二是日程表排得如此之满,满到任何一个调整都会带来影响。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确实也反应了现在家长的一些心态:

1.怕孩子闲着,觉得闲着就是浪费。

2.别的孩子都在上,我的孩子不上就会不如别人。

3.现在幼儿园里什么都不教,上小学又什么都得会,不学不行啊。

……

这些想法表面上看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焦虑,但背后更深的是家长对教育理解的偏颇,对要学什么、怎么学、从哪学的茫然。

1.教育中获得的知识需要时间沉淀和升华

坐在教室里学习,这是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信息量以最集中的方式向小朋友传递,这些知识无论他当时是否已经完全领悟,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强化和巩固。例如,学习数学中的点数,往往需要在吃苹果时一个、一个数起来;学习时间的概念,会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体现出来,“早上八点妈妈上班啦”;学习词语,也需要有时间去练习。

如果没有一个空档的时间,让孩子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进行研究,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些东西。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除了让孩子感到沉重的负担之外,也会让他无法体会什么是自主与主动。

2.生活也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虽然说知识点的传授是最快的学习方式,但是孩子的学习,很多的时候是通过自己的探索习得的。而且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大部分时候能教给孩子的只有知识并非能力,像真正影响孩子将来学习、生活的观察力、理解力、执行力都要靠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去发展。

真正动手去拆一个手电筒,组装一个鞋子架等并不是坐在课堂上所能学会的,而这些都会影响他学习方式。

3.看似清闲的时间中他也在成长

真正给孩子一些时间,看他如何分配,或者如何学着支配,这是宝贵的经验。要知道时间管理也是一门学问,制定计划、执行计划也需要在实践中尝试。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有的甚至上大学了)会按照父母、老师的安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但是一旦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不会安排自己上学以外的时间,他们的作业需要有人督促才能完成。毕竟作为家长不能预见到他所有的未来,也不能陪伴他一辈子,他需要从小习得这一技能。

问问自己,你有多少这样的时间会给到孩子:

1.毫不顾忌地去玩一种玩具,用了半天时间;

2.研究一块毛巾、一块石头等小东西的特别之处;

3.与小伙伴探索、发明一种新的游戏,不过在你看来没什么好玩的;

4.专心观察蚂蚁等小虫子的生活;

5.研究一下雨滴打在玻璃上划过的痕迹;

……

这些看似无聊的事情,在孩子心里却有着独特的意义,他在探索,他在发现。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耐心都在提升,自主地进行判断,这些又怎么会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就能学会的呢?!

所以,我觉得家长也要认同一个理念:不要让“教育”超载。因为,生活是在无时无刻地用自己的规律对孩子进行指导。为孩子的时间空出一些闲暇,让他有时间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那是一种无痕的教育。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硕士毕业,现为某早教中心老师)

上一篇:看电视不如演电视 下一篇:日本“亲子远足”体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