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报道尤须严谨和审慎

时间:2022-09-06 01:13:15

新闻报道要真实,真实、准确更是我们批评报道的生命力所在。舆论监督报道是一把双刃剑,正负作用都十分明显。舆论监督报道怎么防止虚假呢?我的体会就是迈开自己的双脚,深入现场,深入采访。

在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中,一定要在深入细致上下工夫,做到事事有出处、件件无出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舆论监督的真实性,维护舆论监督的尊严,也才能真正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样是批评报道,有的由于事实准确,天衣无缝,让人心服口服,促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而有的事实模糊,细节不够真实,漏洞较多,结果引起被监督对象的反弹,甚至被诉于法庭,记者往往只能赔礼道歉。

舆论监督报道的采写不仅需要记者无畏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我们严谨和审慎态度,有时事情是真的,南于记者采访不深入,听风就是雨,就可能出现虚假新闻。

新闻真实性是媒体形成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在多年的采访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跑现场。如今大量新闻线索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传入媒体,很多记者就会抢新闻,不经核实播发,这样很容易出错。作为记者,新闻事件发生后,必须迅速奔赴现场,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获取亲身感受,才能写报道。

二是莫主观。广播中心要求所有记者:舆论监督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五个w,绝不能含糊,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据。无论是人名、职务、单位名称,还是数字、情节,都要一一核实,不可用某某人,某某单位,某天来表示。因为一旦要素含糊,就有可能掺入记者主观臆断部分。同时,报道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陈述,更不宜使用具有强烈感彩的词句来反映记者的价值取向,如“不可饶恕”、“令人愤慨”、“难以容忍”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可能影响公众情绪,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是“两见面”。批评报道应坚持与人为善,同被监督者和所在单位领导见面,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报道,这种“客观公正”的立场,既能确保新闻真实,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高校BBS中“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管理探析 下一篇:从“气候门”事件看美国媒体的虚假平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