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关系

时间:2022-10-12 06:02:57

论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关系

摘要:保证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官司,提高监督水平的有效方式。真实不仅是内容的整体真实,细节也要真实。“由于新闻亲权不是靠数量来接顶,不是80%事实失实才侵权,20%失实就不算,所以有些被批评者是有一些问题,但(新闻)每体用词重了,结果被判侵权。这些对新闻记者是有教训的”。

关键词:舆论监督 职业操守 腐败监督

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是公民与媒体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取并公布大量各种类型信息,是权力制约权力机构。地方新闻媒体记者长期置身基层,对当地一些社会现象和敏感问题观察的更全面,在舆论监督活动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地方媒体更应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作用,通过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达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目的。但由于地方媒体自身条件限制使它们的生存状况又有了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存在全国大气候下舆论监督的普遍问题,又面临一些其特有的具体问题。更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相对薄弱的资金技术力量等,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制约,地方舆论监督目前尚未形成有利的内外环境,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叫以改进。

一、地方舆论监督的现状与危害

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地方官员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出了问题,不从自身原因,而是忙于防记者,封锁事件现场,威胁证人等给记者工作制造在障碍。在一些地方“三防”(防火,防盗,防记者)工作抓的很紧,把“防记者上升到事关影响地方形象和地方经济发展(实质为领导形象和领导政治发展)的高度看待。正面报道多多益善,负面报道严厉封杀。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在头脑中作怪的人,一些涉及“领导现象”的消息报道被严密封锁在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不能知晓这方面的信息,舆论失去监督功能,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下,不少主宰一方的领导的在所管辖范围内对舆论监督只晓得说“不”。

2.缺乏相关立法,记者采访权人身安全缺少保障。众所周知,记者的职业因能及时,有效的揭露丑恶,伸张正义,而显得无比神圣和崇高,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记者经常会受到打击和迫害,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即使新闻工作者千呼万唤,但“新闻法”至今仍未出台。新闻媒体如何干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运作中的偏差行为怎样通过舆论监督的手段得到纠正,谁来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由于这些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从而导致舆论监督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3.有些记者职业操守不高,为一己私利,颠倒黑白或隐瞒真相。记者被成为“社会的良心”,承担着揭露黑暗,披露真相的职责。有许多好记者,他们有着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誉,嫉恶如仇,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伸张正义,鞭笞丑恶。但也有一些不合格的记者,利用自己被社会,被人民赋予的监督权,谋取利益,辜负自己肩负的信任。

河南汝州一煤矿透水事故造成矿工伤亡,本身已经让人叹息,但480名真假记者从有关官员那里领取20万元的“封口费”则更是骇人听闻。事实上一旦记者热衷于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则舆论监督不能超越现实功利性,谋求短期效益或眼前利益,媒体就难以担当“守望者”的角色。对批评报道,若媒体如果有意不报,或者被报道者行贿收买记者,或者想监督就监督,不想监督就不监督,都是对宪法的一种亵渎。

向这种“不监督”,“假监督”虽然不是舆论监督的主流,但若任其发展,结果将不堪设想。过去,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报纸上说的”,而今,着口头禅已面目全非,“你怎么听报纸上说的呢?”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媒体的公信力日渐下降。

二、地方舆论监督如何突破一档难点、真正发挥体舆论监督宣传渠道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颁布地方性新闻法规

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优化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张虎生、艾丰曾上交提案,建议爱目前出台《新闻法》载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否先制定《舆论监督法》。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设计和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台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至一规定既是我国公民享有介楼和批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不当以行为言论吱吱有的直接法律根据。第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是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关系。我国宪法在一般性地规定言论自由之外又对特别规定公民享有接露和批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不当行为的言论自由。但应该看到这种规定具有局限宪法的层面,由于规定比较宏观,在可操作性上有很大困难。

当然,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宪法权也有可能通过司法途径加以保障,2001年8约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山东省一齐玉珍诉陈小琪案作出司法解释,指出宪法权利可以成为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的裁判依据,这是令人鼓舞的。

2.地方官员应转变观念、接受并善于利用舆论监督、提高自身领导水平

地方官员应当抛弃舆论监督就是“找茬”就是对自己不利的错误观念,改变对批评报道恐惧防范的心理态度。因为监督权是人民普遍享有的宪法权利,而媒体则是群众形式监督权的重要平台。出了什么事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非要隐瞒只能是自欺欺人,引起更多的不满,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不如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并且通过舆论监督发现并解决各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

3.提高记者业务水平、讲究批评策略、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

(1)报道要客观真实

保证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官司,提高监督水平的有效方式。真实不仅是内容的整体真实,细节也要真实。“由于新闻亲权不是靠数量来接顶,不是80%事实失实才侵权,20%失实就不算,所以有些被批评者是有一些问题,但(新闻)每体用词重了,结果被判侵权。这些对新闻记者是有教训的”(魏永征《新闻法新论》15 中国海关出版社)

(2)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度、和报道时机、不得以偏概全

指出“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热讽,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邓小平认为“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选择正确的报道角度,把握好报道的方式报道时机,掌握好适当的度,才能达到既解决了问题,有顾全大局的目的。

(3)有始有终注重社会效果

舆论监督应当避免一曝了之,应对自己报道过的情况继续关注。不断有后继报道。在报道事件的同时,也报道时间的最新进展和解决结果,后者在新闻界被称之为“反馈”后继事实是事实的延伸和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魏永征.新闻法新论[M].中国海关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园林工程中绿化植物育苗移植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浅议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创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