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灵性飞扬

时间:2022-09-06 12:07:55

让儿童灵性飞扬

摘 要: 儿童期是培养儿童灵性的关键期,发展儿童思维,激活儿童灵性是教育者的责任。 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激活儿童灵性,如何对儿童进行灵性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儿童 灵性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12-01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的种种声音:埋怨他们不听老师的话;埋怨他们任性、淘气;埋怨他们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埋怨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种种埋怨,不一而足。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多地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看到隐藏在孩子们身上的灵性。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关爱学生的生命活力,追求灵性的教育,让儿童灵性飞扬。

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新审视游戏和动手对培养儿童灵性的作用

1.游戏――培养儿童灵性的重要途径

有位名人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职”。从某种程度来讲,童年就是人生游戏的阶段,我们应该正视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唱歌不仅能够发展儿童的语言,更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增加儿童的生活知识。画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舞蹈,可以培养孩子肢体灵活协调能力、手脑一致的能力。过家家,可以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培养孩子的对生活的记忆的再现能力。丢手绢,可以培养孩子的群体活动习惯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孩子融入集体,开发智力都很有好处。总之,凡有所玩,皆有益于开发孩子的灵性。

2.动手――把锻炼的机会交给孩子

儿童的灵性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他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这些灵性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锻炼、开发才能形成,幼儿更是这样。比如儿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者做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就能活动手指,锻炼肌肉,增强大脑的灵敏性。俗话说“手指连心”嘛。可有些父母、老师常常是舍不得让孩子参加一点劳动,不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使孩子的手指的灵活性得不到训练,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家长要给孩子穿衣、穿袜子,给孩子背书包。孩子要削铅笔时,家长赶紧代劳;孩子要吃饭,家长来喂。孩子要做手抄报,老师、家长也在一旁指手画脚,甚至越俎代庖。家长、老师这些做法恰恰剥夺了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我们要学会放手,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动手的机会、想象的机会。这一点,日本的家长就做得比我们好得多。

二、以人为本,树立幼儿发展的新理念

任何教育都要以人为本,都要重视人的发展和成长。幼儿期是一个可塑性很大的时期,这时的儿童变化很快。有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能急于求成,因而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没有注意到儿童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成长,要注重过程。要重视分析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树立幼儿发展的新理念,培养儿童的灵性。

1.生活――儿童灵性的源泉

生活和儿童的灵性,就像是鱼儿和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培养儿童灵性,离不开幼儿生活。要培养儿童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要在生活中培养品质,激活灵性。 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说,“人之初,性本灵。” 儿童都有灵动的本性,我们不要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消磨灵性,“泯然众人矣”。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让孩子的灵性之光在生活中绽放出光彩。

2.真爱――儿童灵性的催化剂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小天使,都值得家人疼爱、老师珍惜。老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更多地呵护孩子,照顾孩子。要更多地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激活灵性的机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有一颗爱心,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的教学民主,使学生敢说、乐说,勇于表达自己的“奇思怪想”。反之,如果老师动不动就呵斥孩子,在课堂上粗暴、武断,孩子动辄得咎、畏首畏尾,唯恐自己说错了,做错了,在这种情境下,想让孩子们灵性飞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

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有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面对圆圈遐想连连,而大学生呢?为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可见儿童的头脑就像是一张白纸,干净、单纯,可以任由孩子去涂抹描画,可是我们的老师缺乏保护和开发这种灵性的耐心和方法,缺乏呵护儿童灵性的真诚之心,使得儿童灵性的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扼杀。所以我们老师要用自己的真心来热爱儿童,学会用真爱来呵护儿童灵性。

3.艺术的课堂提问---儿童灵性激发的导火索

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灵性的培养。老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借以激活孩子的灵性。

要做到适时地提问, 恰当地提问, 科学地提问。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启发幼儿思考,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儿童的灵性。因此,提问是否艺术往往会成为能否激活儿童灵性的关键。我们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实效性,立足课堂,发挥教学机智,让课堂提问成为激活儿童灵性的法宝。

总之,我们要打破束缚儿童灵性发展的种种传统模式,真正地让儿童放飞心灵,灵性飞扬!

上一篇:论探究性物理教学 下一篇:大一新生心理适应及教育对策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