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时间:2022-05-12 11:52:22

如何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摘 要: 课后反思有助于我们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教学反思应该去反思教学环节,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还应去反思教学行为,即反思师生的教学行为、反思教师“讲”的行为以及反思教师“提问”的行为。

关键词:教学 课后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49-01

教学课后反思,是指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于正确自己的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思想。那么,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叙述。

一、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1.教学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限定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对教学目标的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看目标是否体现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二看目标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三看目标是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巧妙融合。

2.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着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二是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累,结果事倍功半。

3.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教材处理和时间分配的反思。教学内容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授课中临时改变,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信息,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二是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反思。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而变。教者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三是对教师点拨艺术的反思。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是旁观者,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作出自己的评价,自己的这些点拨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何时给出自己的看法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思考,都是必须值得反思和记录的问题。

4.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深刻的反思。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以追求优质高效为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二是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三是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知识生成的过程,重视学生个体体验的过程,要用精心设计的情景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四是要把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状况作为衡量一节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饮酒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不要喝酒。老师分别在两个碗内盛了凉水和白酒,然后分别放入两只苍蝇让学生观察。不一会儿,挣扎着的两只苍蝇都一动不动了,似乎已经死了。接着老师把两只苍蝇捞出来放在太阳底下,学生们注意到:放进白酒中的苍蝇确实已经死了;但放进凉水中的苍蝇却抖抖翅膀飞走了。老师启发学生这一实验说明什么?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说明饮酒有危害,不要喝酒。但一个学生却认为:说明酒能杀死一些昆虫和微生物,所以我们要多喝酒!我们老师总抱怨自己讲过N次了,学生却一错再错。希望“酒和苍蝇”的案例让你更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明白你的意图,讲的再多有作用吗?

二、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1.反思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包括表达行为、板书行为、媒体显示行为等。学生的行为包括注意力、参与程度、交往能力、思维发展、情绪调控等。教后反思时,要看教者是否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是否想方设法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要看教师是否能从说话者转为倾听者,采用以听觉为中心的交流模式,倾听学生的想法、需求、情感、思想、心理、差异、与人的关系,“在倾听中教育”,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2.反思教师“讲”的行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课堂上的“同伴互助”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

3.反思教师“提问”的行为。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总之,可写的反思内容很多,只要教师有心去挖掘,把这些反思写在教案中的课后反思上,可以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的材料,也可以时时提醒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不同看法、想法。只有不断查找不足,才会在下次教学时有的放矢,减少失误,让学生更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把这些课后反思性评价加以整理、推广应用起来,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也能为自己的论文写作积累素材。

上一篇:探讨翻转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多元文化视野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