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接班人培养大扫描

时间:2022-09-06 11:31:01

立贤还是立亲?也许是家族传承最纠结的问题

1978年之后的体制改革,为众多民营企业带来了机会。而许多企业也是在那个时候发迹,如今30多年过去了,第一代创业者已经渐渐步入老年期,大量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企业传承问题。统计显示,未来5至10年,我国将有约300万家民营企业面临接班换代的问题。当年国美电器黄光裕与陈晓的争斗就说明了企业传承如果出现问题,将对整个企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企业传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自从企业传承问题成为了许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后,对于各种企业传承模式的创新就从未停止。而这些创新,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企业传承的几大基本问题展开的,包括立贤还是立亲、企业传承与产业升级、管理权与所有权是否应该分离以及如何在传承后保障家族利益。

立贤还是立亲?

究竟立贤还是立亲?也许是家族传承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就是“立亲”,毕竟子承父业,天经地义。

“我主张孩子接班,举贤不避内。”北京海川视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家族企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郑敬普认为:“让子女接班教育成本最低,沟通方便,一个职业经理人需要磨合很长时间,自己的孩子这种磨合就相对容易;另外如果第二代接班,即使失败,创始人对其的容忍度远比对经理人的容忍度要高。”

目前来看,传给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仍然是企业传承方式的主流,民营企业更是如此。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立亲过程中面临的家族内部争斗以及继承人是否有足够能力等问题都令人头痛不已,更何况立亲的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企业“一言堂”的状况,不利于企业发展。

与家族企业不同,公众公司必然采用任人唯贤的传承模式,无论是IBM的“长板凳计划”还是GE的“新人计划”,都试图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培养体系来推出优秀的继承者。

如果把视野放回国内,海尔和华为也试图以立贤的方式让企业传承下去。

2009年,青岛海尔董事长杨绵绵、总经理梁海山等7名高管以及42名核心员工获得了1771万股股票期权。一年后,总数1080万股股票期权又惠及了海尔空调集团总裁柴永森、数码及个人业务集团总裁喻子达及其他81名核心员工。海尔股权激励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建立一种管理层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也是张瑞敏“赛马不相马”思想的具体体现。想让“马”全力跑,股权激励就是必要条件。张瑞敏试图让所有人在相同的规则下竞争,由此培养一批而不是单个接班人。张曾表示:“如果说具体到一个实在的人,一个有名有姓的接班人的话,我想谁都不可能把海尔做好。”杨绵绵、梁海山、王召兴、周云杰、崔少华、武克松、柴永森这一个个被寄予厚望的名字,就是张瑞敏“赛马不相马”思想的体现,虽然现在张瑞敏仍然事必躬亲,但总好过将企业所托非人。

与张瑞敏相似,任正非的全员接班制也不再把成败系于一人。今年年初,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为轮值CEO鸣锣开道》,详细阐述了轮值CEO制度。任正非的做法是授权一个小团队轮值CEO,在一定授权内,有权做出决策,决策是由集体做出,避免了将所有权利集中在一人手中。

中国没有产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土壤,因此无论是海尔还是华为,都在尝试一条创新的传承模式,华为目前是全员持股,任正非仅持股1.42%,却对华为有着绝对的掌控权,也因此对传统传承模式不屑一顾,试图以这种全员接班制的传承模式进行传承。

但是,经理人传承企业的“立贤”模式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在近五年间,老板和经理人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信在下降”,郑敬普告诉记者:“因为老板连续地带有攀比性质地恶意挖人,造成了职业经理人价值与薪酬的背离,也造成了目前国内经理人单方面毁约的严重现象,最后老板对经理人产生了不信任。”

而这种互信下降也导致许多老板不愿意让经理人接班。

无论是立贤还是立亲,似乎都让人左右为难。而目前许多日本企业创新的养子继承制试图将嫡子继承制度与经理人制度结合在一起,两者取其利。由于武士时代的风俗,尤以婿养子模式为多,即让养子或女婿来继承家业。三井财阀在1900年到1945年间,旗下的五本家、总领家、五连家共29位负责人中,就有6人是养子;安田财阀的创始人安田善次郎在有儿子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了自己的女婿作为继承人;日本著名百货商伊势丹的第二代掌权者小菅丹治以及第三代的高桥仪平也都是家族养子。

实际上,任何传承模式的本质都是传“贤”,只不过所有的企业家都试图让“亲”和“贤”能够统一,因此产生了不同的传承模式,区别只在于要么是把“亲”培养成“贤”,要么是把“贤”变成“亲”。

从产业的高度进行传承

解决了立亲还是立贤的问题后,企业家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企业传承与产业升级二者关系的问题。

企业传承说穿了还是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许多企业家在传承问题上首先考虑的不是将财产传给谁,而是在传承过程中,产业的转型以及升级问题,因此他们的传承模式,实际上是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去考虑的。今年李嘉诚分家产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即在整个产业高度下,通过财产分摊,达到未来产业转型,从而实现财富增加的企业传承创新模式。

今年5月,李嘉诚完成了家族企业的传承。根据李嘉诚的安排,实业部分即长和系的所有资产,将交予长子李泽钜管理,其将得到超过40%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股权,以及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权。

次子李泽楷将得到李嘉诚的现金资产,用于并购公司,以发展自己的事业。李嘉诚说,李泽楷所并购的公司不会涉及目前长和系旗下的“六个系”业务,也不是传媒、娱乐项目,而是传统和长远的项目。

将财产一分为二,长子承父业,获得李嘉诚名下的核心产业公司的股权;幼子获得现金资产,在李嘉诚现有产业之外,开辟新兴产业。

华人首富所拥有的255亿美元财产分配问题,至此结束。但其带来的讨论却还没有结束。“李嘉诚分家产一定是从产业的发展来考虑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分钱,那么李嘉诚就太幼稚了”,郑敬普认为:“分钱的背后一定是产业的逻辑和企业发展的逻辑,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钱已经没有意义了。”

上一篇:对办公室好一点 下一篇:又见反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