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我见

时间:2022-09-06 10:43:24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之我见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技巧之一就是要学会提问。什么是提问?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对学生回答做出适当评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信息的加工合成和整理、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所讲内容学生究竟会了没有。所以提问对于一节课来讲是很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尤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要具体,指向明确不能太大太空,防止随意提问。比如老师问“如何防止氢气爆炸?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位于--的金属能把位于---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里-----出来”“塑料怎样鉴别?”“用物理方法能否检验稀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溶液?如果不能,请设计实验方案。”问题提出来,没人吭声,因为学生不知道老师想问什么。课堂上这样的问题多了,就谈不上效果了。

(2)所提问题要能发展学生思维、具有启发性、有效性和自我建构的空间。一个老师在讲“质量守恒”时,问学生“白磷燃烧前后,套在锥形瓶上的气球大小不同,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思考,反应的产物、温度的变化引起怎样的压强变化等。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有效。而老师上课时问“肥皂泡飞上去了没”“飞上去了”“为什么?”“因为氢气轻”“氢气点燃了没?”“点着了”“说明氢气具有什么性质?”“可燃性”等等,这些答问看似使课堂很热闹,实则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没有一点帮助,没有必要。

(3)设置问题要多样化、面对大多数,提出问题之后,时间一定要留够。有的化学老师只是喜欢提问学习好的学生,曾听过一节课,老师提问次数27次,女生只有2次,其中一个男生站起来了4次。这样对别的学生就不公平。还有的老师提的问题太难,班上只有几个学生能反应上来,别的学生就只能看热闹了。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没有时间差就没有思维差。问题提出以后,学生需要一个思考的时间,理顺自己回答问题的思路、逻辑顺序、完善答案。如果教师问题刚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答案的准确度和深广度肯定不够。前几天我听课发现一个老师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只留了半分钟,连读题的时间都没留够,怎么可能填完?老师接着说,大家互相校对一下,只是喘了一口气,大概2秒,又开始下一个话题了。有的老师性子急,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老师怕耽误时间久自己说出答案了。但学生的思维无论怎样都是跟不上老师思维的,导致一个问题老师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做题。很多老师经常很困惑“这个问题我讲八遍了,就是木头也渗进去了,你怎么就不会?”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留够让他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时间。所以看上去我们一节课讲了很多的内容,好像效率很高,但学生不会,还得不断反复,反倒是浪费时间,降低效率。

(4)要鼓励学生答问、质疑。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耐心解决问题,绝不能因为上课时间紧张不让学生说话。经常有老师说“由于时间关系,咱就不质疑了”。不知道咱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其实有时候学生的质疑对咱们教学是一种提高。例如:稀H2SO4、NaOH、NaCl三种物质鉴别,学生说用酚酞,老师说不行,学生坚持说可以,老师留时间学生一说,果然可以。老师讲化肥,含氮元素的化合物可以做氮肥。学生提问“硝酸含有氮元素,能做氮肥不?”。像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好体现“教学相长”。

(5)注意问题的数量,不能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一节课的提问次数不能太多,学生不可能在一个个问题中找到知识的联接点,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的化学老师尝试“问题串”教学,追问不断,一节课提问的人次可以达到四十人,几乎一分钟一个学生,课堂显得热闹,但学生都疲于应付答案了,没有时间整理分析,收效不大。

(6)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咱们感到不可思议的答案,也要泰然处之,冷静处理,不可挖苦讽刺,打击积极性。比如:老师问“学习了本课,你认为氢气为什么是洁净的燃料?”“因为不洁净一点燃氢气就爆炸了”。检验Na2CO3和NaCl,学生回答“用手摸,硬的是NaCl,软的是Na2CO”.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奇怪思维,但学生能回答就说明教学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总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只有注意到了其技巧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上一篇:创新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高三化学复习策略的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