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9-06 10:29:41

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老姆登茶叶因产自怒江大峡谷老姆登村而得名,茶叶基地位于北纬26°32′碧罗雪山西麓,海拔1900~2000米地段,土壤为砂质黄壤, PH5.5~6.5,坡度15~35°,年平均气温13.8℃左右,活动积温3902℃,平均霜期40天,平均光照1322.7小时,降水量1163mm,相对温度80%。水源于碧罗雪山,土地湿润,空气清新,周围几十公里内无任何污染源,茶园位于村庄上方,茶叶加工厂建在茶园的右下角,及时采摘,及时加工,保证了鲜叶的自然特性,减少了鲜叶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茶园没有施用过任何农药和化肥,园中间作水冬瓜树作遮荫植物,山高多雾,是发展有机茶的一片理想净土。

一、老姆登茶叶生产概况

老姆登茶园发展于60年代,从勐库、双江、昌宁一带引进茶种发展至今,老姆登茶区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800余亩,可采面积约1200亩,集中成片600余亩。“老姆登”茶品牌发展于1997年,由怒江州经济作物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茶农挂钩,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创立起来的。

1.采制技术

老姆登茶叶鲜叶采收后,适度摊凉2~6小时进行加工,茶叶加工工序为:杀青揉捻初炒做形足干扬风筛分人工拣剔匀堆包装。

2.老姆登茶叶的品质特点

干茶外形美观,条索紧结重实,两头完整,有锋苗,均匀纯净,光泽油润,栗香浓郁。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鲜活,收敛性强,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黄绿明亮,具有“饮茶之腹,过喉爽快,口中留有余甘”之感,是不可多得的上乘饮品。

3.老姆登茶叶生产管理取得的成效

3.1茶叶产量、产值稳步提高,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茶农的生活水平

老姆登茶叶生产开发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化服务,与农民形成互惠互利关系。15年来,茶农获直接收入37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实现税收21.8万元,上缴财政收入30万元,上缴乡村管理费15万元,销售优质干茶15万斤,扣除成本创利72万元。

3.2 茶叶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基本改造完各项基础设施

过去一度存在的干茶颜色偏黄,外形不美观,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在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较好,产品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标准,在怒江境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老姆登茶厂距销售地六库镇约130多公里,茶厂占地面积约1.5亩,建有简易厂房3间,内置整套绿茶加工机械设备,场所清洁、卫生、安全,远离村庄,远离了生活污染,周边还建有其他五个小型初制加工作坊。

3.3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生产有机茶创造了有利条件

茶园采用传统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每年中耕除草3至4次,秋茶采摘结束后重修剪一次,结合冬耕和春耕追施有机肥2次。茶园里间作水冬瓜树,水冬瓜树不仅起到了遮阴的效果,还有蓄水保土的作用,落叶可以回归土地作有机肥,茶粮间作园间套复种豆科植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茶业朝着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持续发展,营造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老姆登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茶园管理粗放,可投产茶园面积小,产业规模偏小

老姆登茶叶原料生产基地有茶园2800多亩,可目前能投入生产的茶园仅1200余亩,其中集中成片、茶树密集的仅有600余亩,其余都零星分布,茶粮间作,整个茶区茶园管理粗放,完全属于自然生长状态,亩产不足30kg,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2.基础薄弱,加工环节结构不合理

茶叶加工作坊过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现有机械设备老龄化严重,缺少新型、名优茶加工机械设施。

3.产业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难以发挥带动作用,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单一性已不适应市场的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产品品牌在国内、省内的市场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4.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新建茶园投产需要五年左右,建园时间长使茶园成本投入较大,导致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难度较大,茶园建设发展速度缓慢。

三、老姆登茶叶发展思路和目标

老姆登茶叶生产与发展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提升产量、质量、效益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全力打造“老姆登”特色品牌,推动怒江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茶叶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2年及今后5年目标:新发展良种茶园2000亩,改造中低产茶园2000亩,茶叶年产量达50吨以上,茶叶总产值达560万元以上。

四、老姆登茶叶发展对策和措施

在工作中把握好“注重创新、激发活力”,“注重实际、走地方特色”,“注重效益、促进增收”三个原则,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老姆登茶叶发展对策

1.1深入调研、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老姆登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根据新情况、新市场、新消费趋势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入调研、合理布局、科学制定2012年及今后5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茶叶产业功能区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怒江州“十二五”计划中的“10万亩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和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工作,推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1.2 实施“提升传统农业、加快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启动休闲农业”的峡谷农业发展模式,推进转型升级

1.2.1老姆登茶叶基地提升转型。一个厂没有充足的原料保证,始终没办法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始终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使产品的产量达到某一程度。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本地良种茶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开展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的试验、示范,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逐步提高老姆登村茶园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老姆登茶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茶叶综合生产与产业竟争能力,推进茶产业建康发展,以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

1.2.2 提升改造老姆登茶叶加工厂。实施老姆登茶叶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和启动名优茶加工厂改造工程,做好茶叶生产清洁化、智能化成套加工流水线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茶厂优化改造是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结合各茶厂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制订年度茶厂优化改造计划,采取“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措施,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茶厂。

1.2.3提升“老姆登”品牌。出台“老姆登”证明商标专用权使用许可制度,全面使用“老姆登”证明商标,发挥品牌增值效应,紧紧围绕“老姆登”茶叶品牌建设,集中力量,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利用杂志、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推介怒江茶叶,进一步树立怒江茶叶形象,扩大影响力,力求获得促销成效呈现,增强产销对接能力。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从市场、价格、信誉、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能为怒江州填补一个空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有力带动周围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利用“老姆登”证明商标来规范和管理,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进新一轮品牌提升。

1.2.4促进老姆登茶叶市场。充分利用“老姆登”在怒江州内的知名品牌商标,组织召开“老姆登”证明商标命名大会及茶产业发展推进会,组织参加早茶节、茶博览会、省市农博会等茶事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宣传怒江茶叶,创造条件启动茶叶功能区、休闲观光等建设,促进茶文化、观光旅游与茶叶产业经济发展,提升老姆登茶叶市场功能。

1.3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进步

1.3.1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公司建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制定老姆登村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活动,结合老茶园优化改造,引进适宜怒江各地带生长的“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启动1~2个标准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

1.3.2推广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提升茶园管理水平。按照安全、优质、高效的目标,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茶叶基地,确保茶叶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1.3.3加快改造和完善机械装备,提高茶叶管、采、制的机械化水平。茶叶机械装备依托怒江州农机部门农机补贴政策,茶叶采摘方面引进先进的名优茶叶采摘机械设备,组织开展茶叶机械采摘示范与推广,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试验,缓解采茶劳力紧缺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茶叶加工方面,引进先进的名优茶加工设备,进一步研发老姆登茶叶机制技术,推广茶叶热风杀青、清洁化加工等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依托怒江州植保站开展统防统治工作试点,引进先进防治机械和配套设备进行试验示范,组建统防统治队伍,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效益和安全水平。

1.3.4改变经营状况,促进产业化发展。从改变怒江州茶业行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发挥综合规模效益入手,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化服务,要与老百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培育市场,开拓能力,进行产品深加工。通过改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为老百姓脱了贫,致了富,带动了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培育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老姆登茶叶发展的技术措施

2.1发展壮大老姆登茶叶生产基地

坚持“以改为主,适当发展”原则,重点抓好品种更新和基地改造工作。

2.1.1改造低产茶园。老姆登村现有茶园中,有200多亩老茶园是在60年代开始逐年建设起来的,大部分茶树的树龄是30~40年,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已处于成年期,树冠已形如馒头,采摘面小,茶园缺株断行分布成簇状,衰老枝、寄生物分布广,萌发的茶芽小,抗病能力弱,营养叶过剩,树体养分供求分散。这一时期,如果水、肥、剪、采、保等管理配合得当,一般能持续高产稳产10~20年,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管理,建立合理的采养制度,不断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交替进行的方法更新采摘面和树冠。同时,配套相适应的肥培管理制度,促进新梢迅速生长,以保持旺盛的树势和育芽力,使茶叶产量持续上升。另外,有小部分茶树已处于衰老期,树体出现了向心生产趋势,新梢活动逐渐向下转移,以至根颈部形成新的骨干枝进行更新,根系也发生更新现象,吸收根减少,侧根开始死亡,根颈部也陆续形成不定根群,茶树生机衰退。这个时期可以利用较强的再生能力,经过人力更新,仍可复壮,构成新树冠,可多次更新,直到死亡。此时期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深耕改土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剪去衰老枝条部分,促进新的骨干枝形成,切断老根,刺激新根发生,从而复壮根系和树冠,达到茶叶产量回升的目的。

2.1.2实施茶树良种化,引进繁育良种茶苗,发展良种茶园。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都需要苗木,根据集中连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适合茶园各种机械作业的原则和要求建200亩良种茶园,培育母本园。从选择地块、整理、深挖、施底肥做起,选用适宜怒江各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如“云抗10号”、“雪芽100”、“长叶白毫”等密植,采用铺草覆盖以抗旱保苗,加强管理以培养壮苗,合理施肥以加强营养,低位修剪以矮化树势,治虫防疫加强茶园植保工作,采养结合持续高产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良种茶园的建设。

2.1.3改造茶粮混合园。老姆登村有部分茶园由于在幼苗期管理不善,严重缺株断行,导致茶树分布稀疏,茶农便在园中套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可是这两种作物的产量都很低,没有达到高产高收入的目的。对这一类型茶园进行农业改造,补种优质茶苗的同时,对老茶树进行重修剪、深耕施肥等技术改造,逐步将茶粮混合园转换为纯茶园。其次,改变间作作物,以套种矮杆的、固氮的豆料植物,合理间套复种。

2.1.4加强幼龄茶园的管理。1999年开始逐年投入建设的茶园中,大部分茶树还处于幼龄期,这一时期的管理好坏,对茶树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如果茶树因管理不善,造成树势衰退,以后即使加强管理也很难恢复树势。因此,要以护苗、全苗、土壤耕锄、合理施肥、定型修剪和打顶轻采的栽培技术要点管理。

2.2加强茶农、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

为增加茶农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提升茶叶加工技术、茶树病虫防治技术、茶园栽培与管理技术,全面进行茶叶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组织和协助举办各种茶叶科技培训班,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办好茶叶技术培训班,一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专业人员下去等形式来开展。以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科技人员服务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产业化发展为目的,根据生产季节的农事特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实地讲座的形式,帮助广大茶农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做到哪里有需要就服务到在哪里。二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茶叶生产情况,注意收集生产上的第一手资料,做好面上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同时还需要组织茶农开展种植经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交流活动,发放茶叶栽培技术资料。三要积极帮助茶农引进名茶加工机械,修剪、采摘、耕作、初精制机械。争取扶贫单位和各级信用联社对茶叶企业、经营大户的支持,发放专项扶持贷款等工作。四要推行岗位承包责任制,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工作。基地建设需要优秀的科技人员,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工作。

2.3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老姆登村已经成立了茶叶生产合作组织,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需要加强培育茶叶生产与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系。农民生产出来产品,公司把它变成商品,再将商品变成货币,货币再投入生产,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只有这样,产业才具有生命力,公司才能生存,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很关键。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公司、种植农户、龙头企业提供市场、品种、价格等信息服务。

2.4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杜绝卫生质量不符合各项标准的产品上市销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总之,在市场需要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迫使我们必须走科学办厂、科学种植、科学管园、科学经营的科学管理化道路,培训农户,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的能手、种植的能手。要从引进优良品种、科学管理茶园、机械设备改进、完善基础设施着手,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方面投入前提下,加强科技力量建好基地,在当前面临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老姆登茶叶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科学种茶、科学管理、科学经营。

参考文献:

[1]《茶树栽培学》.

[2]《茶树病虫害管理》.

[3]《怒江土壤与气候》.

作者简介:刘慧兰女 籍贯:泸水 职称:农艺师。1991年7月-1993年12月,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鲁掌镇林业站工作,从事茶叶技术推广;1994年1月-1994年9月,供职泸水县鲁掌镇农技站工作,从事茶叶技术推广;1994年9月至今,供职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作物管理站,从事茶叶技术推广、项目实施、产品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上一篇:月季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试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