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时间:2022-08-15 09:41:4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县情各异,不同县域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域基本上都是在认清自身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据统计,目前我国最发达的100个县(市)的总人口仅占全部县(市)的6.8%,而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市)的21.75%,地方财政收入占到全部县(市)的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全部县(市)的23%。最发达的100个县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探索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根据发达县(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大致分为三类:

1.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具体有:

一是农业资源发展模式,即依托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也被称为农业产业化模式。这些县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在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把农业当工业来抓,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年“百强县”名单中,农业大县并不占有优势,跻身“百强”的农业大县共有17个,其中仅山东省就有11个。如山东省寿光市,依托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气候,建成了全国“菜园子”,并依靠蔬菜产业一直跻身于全国百强县榜单,成为老牌“农字号”百强县。

二是矿产资源发展模式,即主要依靠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较为典型的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就是对当地丰富的煤炭及石油资源进行开发,以资源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在经济欠发达的淮海经济区内的河南永城、江苏的沛县,近几年挤入“全国百强”行列,也是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以资源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型。这些县域一、二产业相对薄弱,但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据此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如交通餐饮、宾馆服务、旅游商品生产等部门的发展。如广东省恩平市、江西婺源县和浙江淳安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2.大城市带动型发展模式

“百强县”空间分布的一个特点是位于大城市周围,呈现明显的向大都市“扎堆”趋向,即有较多的“百强县”围绕在大都市周围,呈“卫星状”分布。例如,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百强县。中西部地区的如安徽的肥西、湖南的长沙县、四川的双流县等,这些县通过积极发挥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大都市经济的“捆绑式”发展。

3.企业集聚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县域集中发展某一产业,通过其横向、纵向的拉动作用来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通常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通过特色产业和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历年“百强县”名单,浙江占据了20多个席位,县域经济主要就是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二是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其经营产值往往占整个县域GDP的相当比重,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曾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百强县”状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化制造和品牌效益,培育了科龙、美的、容声、万家乐、格兰仕知名的大企业集团。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选择

“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走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永恒的主题。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上,一些地方存在发展模式照抄照搬,发展目标求全责备,发展理念传统守旧,结果导致在制定区县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对如何发挥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对自身产业优势、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工作部署均衡用力,造成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城市建设相互攀比等造成了县域经济特色不足,相互竞争,内部出现混乱,导致发展受阻。

反观经济发达县市,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具体的发展模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选择合适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充分解放思想,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必然会不断有新的发展模式涌现出来。实际上,任何一个县市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单纯选取某一种发展模式,而往往是多种模式的并存,只不过不同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不同。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培植特色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要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粗放加工的观念误区,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色经济新理念,提高特色经济的竞争力,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县域经济实际上是城镇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当作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当作工业化的载体和民营化的平台,从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特别是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消除城乡差距。

4.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壮大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因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加强组织引导,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软实力,环境是竞争力。当前,县域经济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实施大投入,打造发展硬环境。工业园区要创新融资方式,抓紧土地收储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园区发展骨架,优化园区布局。城市建设要加快新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完善绿化、人文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的政务环境,用强有力的手段,推动发展大跨越。

上一篇: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扬州市植保专业化服务形式多样 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