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为本,构建“2+1”中学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06 08:38:30

以高效为本,构建“2+1”中学数学课堂

【摘 要】 “2+1”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统一,是以追求课堂高效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存在对“2+1”教学模式的理解误区;笔者认为中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教学情境、学生地位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巧。

【关键词】 “2+1”;教学模式;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数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2+1”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统一,逐渐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推广。所谓“2+1”,就是指“两主一线”,既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即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中心。

一、“2+1”教学模式的内涵

“2+1”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是导演。应由传统的“包教”转为“导学”。教学中的“导、讲、结(议)、练”都要体现“导”。“导”由现象入手导入课题,激发求知欲。“讲”,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结(议)”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先由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讲评。“练”学生回答,互评,讲原因。训练为主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始终要贯穿“训练”,训练使学生记忆理解所学知识;训练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阅读能力,比较能力;训练使学生提高觉悟

“2+1”教学模式三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中学数学教学追求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所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追求高效。教师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使教学风格朴实一点,教学方式灵巧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快乐轻松中主动学习数学。

二、“2+1”教学模式的实践误区

笔者在所在学校,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践,注意到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由学生讲代替老师讲

课堂上没有老师穿针引线,只有学生从头讲到尾。错误把学生展示当成是学生代替老师包到讲。“展示”使学生的主体性迈向更高层次。杜郎口中学课堂的独创性,更体现在对“展示”的价值的充分挖掘。笔者认为学生能展示、会展示、而且展示的很到位,这才是课堂改革的亮点。

2.学生缺乏思维过程

课前学生把知识点、题目及题目的解答详细过程写到黑板上,特别是把选择题的选项及答案都写好,上课时学生照着黑板解读一遍,根本就没有知识的生成过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纯粹是在演戏。

3.教师专教学生不会或者重难点。

如果是试卷讲评课,当然可以展示学生错误解法,因为学生已有辨别能力。如果是新授课,主要以正确解法为主,新概念还没有形成,你就用错题展示,会影响新概念的掌握。因为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都是在学生已会知识的基础上,会上课的老师,都会用简单的、学生都会的知识去总结规律方法去学习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三、提高“2+1”教学模式实效的建议

“2+1”教学模式,教师指导是关键。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一些个人做法。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构建中学“2+1”课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直观化、情境化,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统计》一章中有关抽样方法的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环节,规定了参与展示的学生的人数及奖励办法,学生们的情绪顿时高涨了,大家都想参与展示,但由于名额限制,究竟让谁上台展示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于是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人员的推选办法,再分组交流,对学生的诸多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笔者指出今天学习有关抽样的方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顺利进入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带着主动求知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2.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1”教学模式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2+1”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真正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势,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在教学复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时,我精心设计了一组题目,并引导学生复习了数系的扩充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数中一切运算法则都可以类推到复数中去,然后让学生先独自处理,十分钟后分组交流了各自的答案,结果学习效果非常不错,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观察,总结出了复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挖掘教材生活因素,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2+1”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排列组合和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时,以福彩“双色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了号码的组合情况及中奖的概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随机事件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活的许多诸如“买一送一”等抽奖的活动都要理智对待。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的好处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