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产业对接途径

时间:2022-09-06 08:10:30

音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产业对接途径

摘要:国内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与改革的背景下,都认识到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接轨的重要性,并纷纷走上了高校办学向“应用型”转型之路。本文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重点探讨重庆市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如何与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并摸索出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的对接思路。

关键词:重庆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传统文化产业;对接途径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国较量的焦点领域之一,而人才则是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决定大国文化较量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已成为文化和艺术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紧缺。出现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地方政府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经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精心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岗位需要。为此,将音乐人才培养与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摸索出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的破局思路,既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转型,又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重庆市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是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地方传统文化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地方高校音乐学院是文艺娱乐、商业演出、旅游演出等产业领域发展的人才供给地,因此,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对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地方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活动、传统艺术、民间技艺等资源的挖掘与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而音乐人才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对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传承,更代表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承,其办学定位直接影响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个地区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异质的地域文化等丰厚资源的挖掘、传承与发展,都必须依靠地方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且地方高校有能力和义务承担起收集、汇总、升华传统文化,以及培养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人才的重要责任。

(三)音乐人才培养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成为专业特色,是办学的优势所在

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院校学科发展的必然之策。地方高校是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阵地,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丰厚的地理资源、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形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发展区别于其他兄弟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只有将音乐人才培养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学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出路,从而与同类院校形成比较优势。

三、重庆市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接途径

(一)重庆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

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紧扣学校发展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据专业特色,培养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辅导工作,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且具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坚持“服务地方”,努力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且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人才。2.专业定位根据人才目标定位,在学科专业定位上紧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培养出“五会”(会唱、会奏、会跳、会教、会指挥),“四能”(能上讲台、能登舞台、能作策划、能搞创作),“二善”(善于挖掘、善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一突出”(主专业突出),且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并把音乐专业建设作为重庆市同生态类专业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市级品牌专业。其中,“二善”的定位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促进地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二)重庆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要培养有传统文化素养的音乐人才,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传统文化积淀状况。目前,音乐学院的教师是各高校的毕业生,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普遍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挖掘、研究缺乏系统性,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缺乏紧迫意识,再加上教学中过分注重专业的精细化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了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重庆市将加强地方传统文化方面的师资建设放在首位。例如,派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当地学习,挖掘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鼓励、支持教师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会及与地方的民间演出团体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外聘民间艺人、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专家讲学、培训等系列措施,不断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重庆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目前,音乐专业的教材与课程中,符合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少且单一,既没有体现文化逻辑,也不注重中、西教材及传统教材的合理搭配,即使是地方民族民间教材,学生也只能欣赏到少量作品。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教材,设置特色文化课程,包括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以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主要措施有:增设民族文化欣赏、地方音乐理论类课程,突出音乐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挖掘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增编、完善地方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鼓励师生在原作品的音乐旋律、风格精髓的基础上,大胆改编和创作声乐、钢琴、器乐作品,并融入《声乐》《钢琴》《视唱》等课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地方传统文化功底。

(四)重庆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1.进一步加强地方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满足师生收集民族传统音乐资料,以及进行教学、创作、表演等训练的需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传承与交流。例如,音乐学院建立的彭水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创作研究基地、石柱黄水歌舞团实践基地等,极大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建设的黔江土家族采风基地、秀山花灯寨采风基地,使地方传统土家族音乐舞蹈、黔江南溪号子、彭水鞍子民歌、秀山傩戏、花灯等艺术得以传承发展。在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文体展演中,就将土家族摆手舞作为热场的表演节目,这种大型文艺演出有效展现了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即利用课堂教学(理论欣赏)—课外活动(艺术实践)—民俗活动(参与地方大型传统节目展演)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深深扎根于心。同时,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的实践中,并通过演出、比赛、艺术采风、专业展演、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及成果、定期与不定期音乐会等平台,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2.进行校地项目合作,实现共赢重庆市地方高校对与地区内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实习、演出、培训等合作项目,将成果引入教学中,共享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校地(企)深度合作,实现校地双赢。例如,地方推出的大型苗族文化“摆手舞”表演、“武陵山民歌大赛”等活动,就是为了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当地民歌文化资源,培养文化传承新人,从而打造地方旅游区文化品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王淑芳 李沙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上一篇: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下一篇: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创新路径